疫情期间,全国多地的基层法院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处理法庭事务、推动部分庭审尽快进行。互联网审理、手机APP、甚至是AI(人工智能)助手等技术都得到了应用。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对AI法官助理的应用在疫情期间越发成熟,AI法官助理能够进行法庭事务性工作,从事语音协助主持庭审、风险点预测、欠款金额计算,全程协助法官庭审,并同步生成裁判文书。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法院在疫情期间运用互联网庭审技术处理部分案件,缩短了审限,也有效避免了人员聚集。
自春节假期结束截至3月11日,通过数字化技术支持,全国累计30个省市13629间法庭选择了以互联网直播的方式进行案例审理,避免了人员聚集可能引发的安全和健康隐患,也缩短了案件的流转运行周期,提高了庭审效率。
AI法官助理进行法庭事务性工作,协助法官庭审
在利用数字技术远程连线庭审上,杭州走在前列。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和下城区人民法院在庭审中,对AI法官助理的应用日益成熟。
2月17日下午,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基金小镇人民法庭一号法庭,一起涉及金额81944.79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在线开庭,因疫情不能来杭的原、被告通过屏幕见了面。袁翠玉法官面对桌上三屏画面,在AI法官助理协作下当庭审结此案。自2月11日复工以来,AI法官助理已协助上城区法院审理案件13个,当庭宣判率100%。
审案过程中AI能够自主提问,比如“原告,你与被告是什么关系?”“借款是如何交付的?”并同步对双方回答进行语义识别和文字转换。
当双方出示证据时,AI实时分析判断“证据三性”,也即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当法官提到“借款”等相应词语时,AI马上开启“证据唤醒”功能,出示原告提交的借款相关的证据原件;随着庭审推进,AI结合双方陈述呈现了完整证据链:一条还原借款经过的时间轴。
庭审快结束时,屏幕上自动生成判决书,AI法官助理以未还借款本金为基数,按照年利率自动计算出被告应向原告归还的数额。最终,法官当庭宣判,将判决书发送原被告双方。双方远程反馈收到,法官点击结案。
AI的自动发问系统
杭州市上城人民法院陈清亮庭长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疫情期间互联网庭审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AI法官助理也为法庭减轻了不少事务性的工作。
AI法官助理能做的事情包括:语音协助庭审,如一些流程性的声明宣布;在开庭的过程中,会实时归纳出争议焦点,进行发问;金融类案件中会实时进行计算,然后向法官推送计算结果参考;同步生成裁判文书,法官开完庭以后,核对完这个裁判文书可以当庭宣判。宣判之后,裁判文书会自动向双方当事人做送达。
陈清亮介绍,当银行的案子进来以后,正常是由立案法官进行人工的审核、立案、分案,由书记员进行排期、打印并寄送材料。“AI法官助理是自动立案、自动分案、自动给法官排好期,自动把材料、数据发送给送达系统,由送达系统进行相应送达。这些都节约了法官、书记员的各项工作。”
AI法官助理是浙江高院联合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同研发的智能审判系统,在法院上岗已半年时间,2019年9月进化出全流程审理能力,能够实现金融借款、民间借贷两类案件的即诉即办、即审即判。
阿里巴巴达摩院高级算法专家孙常龙介绍,在传统审理模式下,金融借款、民间借贷案件因金额计算较为复杂,一般不会当庭宣判,一桩案子从开庭到归档通常需要40天左右。庭审只是AI法官助理工作的一环,AI法官助理的完整服务链路始于立案、终于归档。虽然有AI法官助理的辅助,但庭审流程仍由法官掌控,法官可以随时进行干预和修正。
达摩院算法专家张雅婷介绍,AI法官助理对数千万篇裁判文书和数百万条法条进行了表征学习,这使得它的判案思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进行跨案由的迁移学习。如果它未来要涉足更多案件类型,迁移学习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互联网庭审缩短审限,避免人员聚集
虽然AI法官助理目前仅在少数地方使用,但其他地区在疫情期间通过对互联网庭审的应用,也处理了部分积压案件,提高了庭审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因诉讼导致的人员聚集。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法院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满足以下三种情形的案件可应用互联网庭审:一是案件责任清晰,二是双方争议不大、希望快速审结,三是当事人路途遥远或不便到庭的。
2月18日,刑庭法官通过“互联网法庭”在线审理了一起涉嫌虚开发票犯罪的案件。该案二名被告人、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及人民陪审员均通过远程连线、视频实时对话的方式参与庭审。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环节,该案当庭宣判,被告单位西宁某公司犯虚开发票罪,判处罚金人民币50000元;二名被告人犯虚开发票罪,均被判处缓刑,分别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
城中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徐波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通过这种互联网法庭的方式,节省了法庭等待被告人提审的数小时时间,也避免了一些提审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
“相对于全年来说,我们的审理案件中,这种认罪认罚的简易程序的案件还是占多数的。如果这一类案子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庭审,确实很能够为我们提高效率。”徐波说。
城中法院民事综合审判庭法官李永栋对此也表示:“在疫情期间,你也不用到法庭来,避免人群过于密集,发生感染的风险也会降低一点。”
李永栋还提到,通过完善电子档案和诉讼材料电子化,让法官能够通过电脑检索诉状非常重要。
“通过法院内部的‘审务通’平台,在家里或是在出差中,随时都可以看到起诉状、电子材料,也可以随时和当事人联系,让他们发表意见,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便利比较大一点。”
据城中法院介绍,该院法官“五加二”、“白加黑”超负荷工作是常态化。今年疫情期间,西宁城中法院应用互联网法庭开庭审理案件17件,节约了警力,缩短了审限,也为今后审判、执行工作采用“互联网法庭”审理、执行案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2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审理了一场特殊的跨国离婚纠纷案件。庭审期间,当事人都没有出席法庭,通过手机参与了审理。
这起跨国离婚纠纷案件原计划于年后第一个工作日开庭审理案例,然而疫情让庭审陷入两难:一是要在疫情期间保障当事人人身安全;二是本案是公告送达缺席审理的涉外案件,不方便更改审理日期。最后该案进行了互联网跨域庭审。原告任某在家中通过手机APP参与了这场特殊的庭审。
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和律师参与诉讼;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出行和聚集,切实维护诉讼参与人、来访群众、法院干警安全和健康。
阿里云联合华宇等行业合作伙伴紧急调整,免费开放了互联网庭审产品“云间”。“云间”可支持法院以电脑进行互联网开庭,案件当事人可以用电脑、手机等终端参与庭审。此外,“云间”支持自动笔录、在线举证、全程录音录像等功能。
据介绍,疫情期间“云间”已向全国法院免费开放。
审案过程中AI能够自主提问,比如“原告,你与被告是什么关系?”“借款是如何交付的?”并同步对双方回答进行语义识别和文字转换。
当双方出示证据时,AI实时分析判断“证据三性”,也即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当法官提到“借款”等相应词语时,AI马上开启“证据唤醒”功能,出示原告提交的借款相关的证据原件;随着庭审推进,AI结合双方陈述呈现了完整证据链:一条还原借款经过的时间轴。
庭审快结束时,屏幕上自动生成判决书,AI法官助理以未还借款本金为基数,按照年利率自动计算出被告应向原告归还的数额。最终,法官当庭宣判,将判决书发送原被告双方。双方远程反馈收到,法官点击结案。
杭州市上城人民法院陈清亮庭长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疫情期间互联网庭审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AI法官助理也为法庭减轻了不少事务性的工作。
AI法官助理能做的事情包括:语音协助庭审,如一些流程性的声明宣布;在开庭的过程中,会实时归纳出争议焦点,进行发问;金融类案件中会实时进行计算,然后向法官推送计算结果参考;同步生成裁判文书,法官开完庭以后,核对完这个裁判文书可以当庭宣判。宣判之后,裁判文书会自动向双方当事人做送达。
陈清亮介绍,当银行的案子进来以后,正常是由立案法官进行人工的审核、立案、分案,由书记员进行排期、打印并寄送材料。“AI法官助理是自动立案、自动分案、自动给法官排好期,自动把材料、数据发送给送达系统,由送达系统进行相应送达。这些都节约了法官、书记员的各项工作。”
AI法官助理是浙江高院联合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同研发的智能审判系统,在法院上岗已半年时间,2019年9月进化出全流程审理能力,能够实现金融借款、民间借贷两类案件的即诉即办、即审即判。
阿里巴巴达摩院高级算法专家孙常龙介绍,在传统审理模式下,金融借款、民间借贷案件因金额计算较为复杂,一般不会当庭宣判,一桩案子从开庭到归档通常需要40天左右。庭审只是AI法官助理工作的一环,AI法官助理的完整服务链路始于立案、终于归档。虽然有AI法官助理的辅助,但庭审流程仍由法官掌控,法官可以随时进行干预和修正。
达摩院算法专家张雅婷介绍,AI法官助理对数千万篇裁判文书和数百万条法条进行了表征学习,这使得它的判案思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进行跨案由的迁移学习。如果它未来要涉足更多案件类型,迁移学习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互联网庭审缩短审限,避免人员聚集
虽然AI法官助理目前仅在少数地方使用,但其他地区在疫情期间通过对互联网庭审的应用,也处理了部分积压案件,提高了庭审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因诉讼导致的人员聚集。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法院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满足以下三种情形的案件可应用互联网庭审:一是案件责任清晰,二是双方争议不大、希望快速审结,三是当事人路途遥远或不便到庭的。
2月18日,刑庭法官通过“互联网法庭”在线审理了一起涉嫌虚开发票犯罪的案件。该案二名被告人、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及人民陪审员均通过远程连线、视频实时对话的方式参与庭审。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环节,该案当庭宣判,被告单位西宁某公司犯虚开发票罪,判处罚金人民币50000元;二名被告人犯虚开发票罪,均被判处缓刑,分别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
城中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徐波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通过这种互联网法庭的方式,节省了法庭等待被告人提审的数小时时间,也避免了一些提审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
“相对于全年来说,我们的审理案件中,这种认罪认罚的简易程序的案件还是占多数的。如果这一类案子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庭审,确实很能够为我们提高效率。”徐波说。
城中法院民事综合审判庭法官李永栋对此也表示:“在疫情期间,你也不用到法庭来,避免人群过于密集,发生感染的风险也会降低一点。”
李永栋还提到,通过完善电子档案和诉讼材料电子化,让法官能够通过电脑检索诉状非常重要。
“通过法院内部的‘审务通’平台,在家里或是在出差中,随时都可以看到起诉状、电子材料,也可以随时和当事人联系,让他们发表意见,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便利比较大一点。”
据城中法院介绍,该院法官“五加二”、“白加黑”超负荷工作是常态化。今年疫情期间,西宁城中法院应用互联网法庭开庭审理案件17件,节约了警力,缩短了审限,也为今后审判、执行工作采用“互联网法庭”审理、执行案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2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审理了一场特殊的跨国离婚纠纷案件。庭审期间,当事人都没有出席法庭,通过手机参与了审理。
这起跨国离婚纠纷案件原计划于年后第一个工作日开庭审理案例,然而疫情让庭审陷入两难:一是要在疫情期间保障当事人人身安全;二是本案是公告送达缺席审理的涉外案件,不方便更改审理日期。最后该案进行了互联网跨域庭审。原告任某在家中通过手机APP参与了这场特殊的庭审。
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和律师参与诉讼;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出行和聚集,切实维护诉讼参与人、来访群众、法院干警安全和健康。
阿里云联合华宇等行业合作伙伴紧急调整,免费开放了互联网庭审产品“云间”。“云间”可支持法院以电脑进行互联网开庭,案件当事人可以用电脑、手机等终端参与庭审。此外,“云间”支持自动笔录、在线举证、全程录音录像等功能。
据介绍,疫情期间“云间”已向全国法院免费开放。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