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写作|赵旭东:童年记忆里的父爱
汪迷部落 2024-06-16 16:00

1963年,我五岁。那一年,我随母亲、两个姐姐从高邮县城下放回老家。父亲仍在县城工作。

我的童年时代,是从半家下放回乡后的第二年开始的吧。那年,我六岁,在村庄的小学校里入学上一年级了。从那时起,便有了关于父爱的直接记忆。记得每次父亲从县城回家休假,总是将我们兄弟俩分别抱坐在他的大腿上,左一个,右一个;然后,父亲在中山装的口袋里掏出几块水果糖,给我和弟弟,宠惯一下我们兄弟俩。玩了一会儿,父亲便开始询问、检查我的学习情况,出一些语文或算术题对我进行测试。有时,父亲还会到学校里去一下,向老师了解我的考试成绩。我还算聪颖,语文、算术的考试分数都在前列,老师总是给予好评。父亲很高兴,也很自得。经常将我的学习情况对外“发布”。因此,在我们家亲戚、邻居的眼里,在父亲同事、朋友的眼里,我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一次,轮到我们家给老师“管饭”。那天,父亲正巧在家休息,就约请老师的先生(我的老师姓孙;她的先生是中心校的张校长)一起来我们家吃饭。吃饭期间,父亲问孙老师:我们家旭东是小年龄,是否可以留一级?把基础打得牢一些。孙老师的先生张校长说:你家小孩的成绩一直很好,我认为就不要留级了。父亲表示了认同。我也没有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十岁就升五年级了。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之后,我的姐姐曾和我说过,父亲对我的学习一直是很上心的。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让我在家念“字角子”了。字角是父亲写的,他要求大姐每天教我五到十个字。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总是先检查我的识字进度。父亲还让大姐教我数数,教我做加减法。所以,在我六岁开学前,已经认识四五百个汉字了,能从1数到100,会心算50以内的加减法。这虽然说不上是传统的“开蒙”,但仍可算是父亲有意对我的“启蒙”教育。大姐还和我说:“你出生那年是1959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在你小的时候,爸爸很宠爱你。爸爸从县人委机关食堂带回纯米粥,给你吃,说你是婴儿,需要营养的。他和我们一起吃菜粥、胡萝卜粥。其实,那段时间,爸爸正在血防站治疗血吸虫病,也是需要营养的。”

父亲常年在县城工作。乡下,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姐弟四人生活。母亲既要干农活,又要做家务,还要照顾两个小的(我和四弟)。所以,在我放寒暑假的期间,父亲就将我带在他的身边,一来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二来可以加强对我的学习辅导和生活照料。

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在宿舍里督促、辅导我完成假期作业外,父亲还不放过每一个可以给我传授知识的机会。一次,父亲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看的什么电影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我问父亲,这么又高、又大的房子怎么不会倒下来呢?父亲就和我讲,大房子都是钢筋水泥浇筑的。并耐心地讲述: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起到的是拉力作用,混凝土起到的是承压作用。用多大的钢筋,浇铸混凝土时黄砂、石子的比例是多少,都是设计师精心计算出来的。我似懂非懂地看着父亲,父亲说:今后,你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做一个建筑设计师。

有一天,父亲要离开办公室去县城其它地方办事,便将我带着。一个上午,城北、城中、城南,我与父亲跑了好几个单位,走了好长的路程。中午,回到单位食堂吃饭时,我直太呼累了;并问父亲:今天我们跑下整个高邮县城了吧?父亲说,县城大呢,从南到北十几里呢,我们今天跑的范围大约只占县城的十分之一。父亲说着说着,还在饭桌上用筷子摆了十个方块,向我讲解“分数”的含义。那时,我刚刚升三年级,通过父亲形象地讲解,我基本理解了分数的概念。在我上小学的那个年代,本是要到五年级才学到分数的。

小时候,我喜欢读人家大门上的春联。与父亲一道走的时候,遇到春联上不认识的字,我就问父亲;父亲在教我认字的同时,还和我讲解春联所表达的意思。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父亲对我说:你不但要会背诵,还要懂得——学习,一定要勤奋、要刻苦。接着,父亲还给我讲了“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有一次,我看到一户人家的春联上写的是“书读半部,姓冠百家”,我不懂其中的意思,父亲就和我说,这个人家姓赵。我问:你怎么知道的?父亲说:“姓冠百家”呀!《百家姓》你不是会背的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们赵姓排在第一个呀?父亲还给我讲了,我们赵姓“半部堂”的一世祖赵普,是当朝宋太祖的宰相,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是“书读半部”的意思。那时,我心里非常崇拜父亲:爸爸怎么懂得这么多呀!

童年时期,父亲常和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从正面引导我,教育我。父亲说,小孩子要做到勇敢、好学、勤劳、诚实。父亲问我:这其中哪个最重要?我回答:勤劳!父亲说:错了。应该是“诚实”最重要!父亲为我解读“诚实”的核心内涵,那就是“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谎,不能讲假话”,“人一旦失去诚信,在这个世界上,就寸步难行”。这些话虽然是父亲五十多年前与我说的,今天想来,仍不过时。这一说法,与现今上了失信“黑名单”的人,不能坐飞机、乘高铁,是一样的道理。在我升五年级的那年,父亲和我乡下家里聊学习的话题。父亲发现我喜欢“抢话说”,并且有个口头禅——“我懂的!我懂的!”父亲认为这是我骄傲自满的苗头。父亲就告诫我:学习文化知识,切忌“满”字。知识就像海洋,你所掌握的知识仅仅相当于一滴水,成语“沧海一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接着,父亲又指着“老爷柜”边上的满满一笆斗米对我说,知识就好比这一笆斗米,你现在已经学到的,只是里面的一粒。这么多知识,你一辈子也学不完,那就叫“学无止境”。父亲让我记住,“学无止境”也是一个成语。父亲的教诲,不仅使我记住了一个成语,还使我懂得了谦虚、勤学、好问、善悟的为学之道。

童年,是短暂的。在我短暂的童年记忆里,却充满了父母给予我的爱。这份爱,温馨、深沉、厚重、柔美,滋润着我一天一天地长大,滋养我一年一年地成熟。几十年过去了,当我走在渐渐变老的路上,每每忆及这份人间大爱,仍是记忆尤新、难以忘怀。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写作|断舍离里的过去与将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6
写作|断舍离里的过去与将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6
赏读|梁晓声:写作与语文
收获 2024-06-14
写作|马长青:情牵端午节
作家联盟 2024-06-08
散文|赵旭东:情深深雪飞小年夜
汪迷部落 2024-05-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