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必“长作岭南人” 杂交育种让“小年”产量低问题得到缓解
南方日报 2024-05-15 07:41

古时候,想要吃荔枝,比较闻名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像唐玄宗那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又或者像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两句诗词,反映的都是荔枝“难”吃。“难”吃在哪?难在保鲜,“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保鲜难,意味着运输难,远离岭南也就远离了荔枝。

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荔枝的保鲜已不成问题,运输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此外,产量低引起的“小年”问题也逐渐得到缓解。产量上来了,保鲜难题解决了,物流方便了,要吃荔枝,也不必“长作岭南人”了。

小满将近,南方日报记者在茂名大大小小的荔枝园看到枝头悄悄变红了,万亩荔枝即将成熟。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加持下,从种植端到用户端,荔枝产业早已是“科技无处不在”,荔枝也逐渐从销往全国发展到销往全球,成为果农爱不释手的“致富果”。如今的茂名荔枝产业,也成为科技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最佳实践之一。

智慧种植 大数据一张图呵护“土特产”

“荔枝产业大数据一张图”就是指导荔枝智慧化种植的“大脑中枢”,它构建了智能物联系统,可以把各个果园的实时土壤温湿度、EC值、荔枝长势及虫害情况等数据传回指挥中心,技术专家可随时查看数据

5月以来,何建和的电话“几乎没有停过”。“基本都是客户,有的想确认今年是不是减产了。有的也不管荔枝是不是减产,让我确保他的订单能发货。”何建和是茂名荔枝专业村柏桥村的种植大户,在柏桥村拥有近200亩的荔枝林。“今年1—2月长时间的暖冬让荔枝树‘没法休眠’,影响了晚熟荔枝品种的花芽,而且同期雨量偏少,影响花穗生长,不利于后期结果。”面对客户的疑惑,已有30多年荔枝种植经验的何建和“早有预感”。

“但像白糖罂这种早熟品种,只要管理得好,产量一般都会稳定。今年我们的200亩荔枝预计产量与往年持平。”数个月来何建和一直在努力,利用“智慧种植”系统管理好荔枝林,保证荔枝树正常生长。

“首先是诱虫灯。诱虫灯能把母虫引诱出来,然后再用吹风机杀死它们,没了母虫就不能繁殖了。我们也用平腹小蜂来吃掉虫蛋,以虫杀虫。”何建和说,这属于绿色环保的生物防虫技术,已经用了四五年,效果比药物控制还要好,“不仅减少了工作量和成本,而且荔枝的质量也更好了”。

其次是“水肥一体化”系统。“动动手指头就能为荔枝树施肥和淋水,十分方便。”何建和说,“同样的规模,在我刚开始种植荔枝的时候,需要6至8个工人才能完成喷药、除草、修枝等农活,装上‘水肥一体化’系统之后,人力节省了一半以上,不但压缩了人工成本,荔枝林的管理也越来越好,收益也逐年提高”。

在茂名,像何建和那样采用智慧化管理的荔枝林、果园并不罕见。位于羊角镇的五化智慧果园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图像数据采集、物联网数字化监测、智能水肥药一体化等内容,果园实现了远程管理和精准生产,果园减肥减药量达到40%以上,产品合格率达到100%,收益提高20%以上。”五化智慧果园负责人冯声海告诉记者。

而在茂名市农业农村事务中心,“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一张图”实时监测着茂名荔枝主产区20个乡镇荔枝果园的生长,综合部部长许红介绍,技术专家每天都会通过平台查看数据。

“以五化智慧果园为例,我们通过墒情系统、虫情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荔枝树的生长情况。比如监测到土壤干旱了、病虫害多了,技术专家及时会商研判,并通过手机短信提醒果农及时采取技术处理。”许红告诉记者,进入收获季节,技术专家每天都会通过平台查看数据,提醒果农及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一张图”不仅包含了种植管理的智慧化板块,还能及时更新产业规模、市场营销状况等全产业链实时信息。

“这张图就是指导荔枝智慧化种植的‘大脑中枢’,它构建了智能物联系统,可以把各个果园的实时土壤温湿度、EC值、荔枝长势及虫害情况等数据传回指挥中心,技术专家可随时查看数据。”许红介绍,平台内还设有荔枝专家服务平台,荔农可以通过荔枝种植管理APP随手拍功能,实现病虫害AI智能识别,专家直接线上为果树把脉问诊。

据不完全统统计,目前茂名在荔枝主产区共配置墒情、气象、虫情、长势、农情等监测监控设备109套,覆盖上万亩荔枝园。

杂交育种缓解“小年”减产影响

收集花粉是为了杂交育种,培育更优质的荔枝后代,杂交育种是需要年复一年的观察、比对,才能找到性状稳定的杂交品种

据权威媒体报道,农业农村部门、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中心等机构纷纷预测,今年各地荔枝将有不同程度的减产:2024年广州荔枝产量比去年减产50%左右、全省产量同比减半、全国荔枝总产量约178万吨比去年减产45%……

荔枝“小年”已成定局。但为了尽量降低“小年”带来的影响,科研人员和果农近年来一直在寻找各种办法,以缓解荔枝“小年”带来的影响。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实验站站长赵俊生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荔枝16年的他说,通过荔枝育种的方式,可以攻克荔枝“小年”减产的难题。

“例如,桂味成花需要‘冷积温长’,难以成花;白糖罂成花需要‘冷积温少’,容易成花。我们用桂味和白糖罂杂交,获得既容易开花品质又好的新品种,从而解决大小年的问题。”赵俊生认为,荔枝种业“芯片”对兴旺产业至关重要。

为了方便荔枝种质资源保存试验、科技创新与展示,2022年5月,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在高州柏桥村落成。此后,资源圃和试验站就成了赵俊生和他的团队的常驻点。

把荔枝花放到孔径1.25毫米的检验筛上过滤,之后用0.075毫米的检验筛再过滤一遍,“花粉纯度越高,授粉的成功率就越高。”赵俊生说,每到荔枝龙眼的花期,他基本就“住在”实验室了,每天都重复着花粉采集收集的各道工序:采集、干燥、筛选、再干燥、研磨、筛选、装管、超低温冰箱保存。

但杂交实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以白糖罂和桂味来说,白糖罂是早熟品种,而桂味属于晚熟品种,两种荔枝花期不能相遇。”赵俊生说,“我们以白糖罂为母本,需要人工传授桂味花粉,所以我们要提前一年储备好桂味花粉。”

“收集花粉是为了杂交育种,培育更优质的荔枝后代。”赵俊生说,目前茂名正在建设荔枝智慧育种平台,“简单来说,就是建设荔枝种质资源的表型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库,一是从基因水平上指导科学选择杂交的母本和父本,二是荔枝杂交后代早期鉴定,再杂交后代没有开花结果就能预测后代的表现。”赵俊生介绍,这将大大减少杂交育种的工作量。

“很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杂交育种实验,如今有了资源圃的场地和实验室,研发条件更好了。”赵俊生告诉记者,杂交育种是需要年复一年的观察、比对,才能找到性状稳定的杂交品种。

记者了解到,像赵俊生这样驻扎在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的荔枝科研团队有11个,他们分别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科院、省农科院等,“资源圃建成以来,已种下了2300多棵杂交育种荔枝树苗,接下来还有近700棵进园落地,各个科研团队也先后开展了50多项科研工作。”赵俊生说,“由于高州荔枝的采摘期从3月持续到9月,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大规模地进行选种育种,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抑制氧化褐变 保鲜期“按天突破”

通过“低压+低温+换气+加湿”等流程,从而抑制“荔枝的呼吸代谢”和“在贮藏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使荔枝保鲜30多天还可以保持较好的色泽和外观

5月10日上午,在广东泽丰园(祖岱)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中心,海关工作人员检疫后,一箱箱荔枝被装上货柜车,发货出口至澳大利亚。截至当天,泽丰园已接到100多吨的荔枝出口订单。泽丰园总经理林波预计,公司今年荔枝出口将超1000吨。

随着荔枝保鲜方式的不断升级、保鲜日期的不断延长,荔枝的销售半径也在不断扩大。

荔枝为何保鲜难?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博士林丽静告诉记者,荔枝的采摘期正处于高温高湿的季节,采摘后荔枝仍进行旺盛的呼吸作用,继续各种生理代谢,导致其表皮容易出现缺水、氧化等褐变现象,果肉迅速衰老,严重影响品质。

从2021年9月起,林丽静博士团队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派驻茂名高州新垌镇。驻镇后,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此前研究的减压保鲜技术用于荔枝保鲜,“不同果蔬需要的参数不一样,我们正在不断优化荔枝保鲜的参数,为今年的荔枝销售作准备。”林丽静说,“现在要做的就是使荔枝保持休眠状态,而且是即使从保鲜设备拿出来了,还可以保持2至3天较好的品质,延长保鲜期和货架期”。

在新垌镇党委政府、驻新垌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协助下,经过近3年时间对热带果蔬减压保鲜关键技术的参数优化,以及与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关键部件的优化改造,林丽静团队使用的“全国首套热带果蔬减压保鲜设备”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通过“低压+低温+换气+加湿”等流程,从而抑制“荔枝的呼吸代谢”和“在贮藏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使荔枝保鲜30多天还可以保持较好的色泽和外观,实现荔枝等热带果蔬保鲜。

在过去,荔枝的保鲜日期“按天算”,在科技的加持下,荔枝保鲜期的延长,也依然是“按天突破”。

与林丽静博士一样,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沈飞博士也为攻克荔枝保鲜技术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益生菌保鲜技术研究是她的主攻方向,“该技术利用厌氧型益生菌可在水果表面形成无氧或者缺氧微环境,抑制荔枝采后呼吸作用,调节果实表面或内部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氧化褐变的特点,探索微生物保鲜方法”。

运用该技术,荔枝的保鲜时间可以延长至15天以上,“最重要的是,这项技术成本低,普通农户和经销商都用得起,市场非常广阔。”沈飞博士说。

截至2023年8月底,茂名海关共监管荔枝出口3648.9吨、货值669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7.5%、22.5%,畅销美国、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在保鲜技术的加持下,茂名荔枝最远可以卖到欧洲、北美洲、南非等地方。

记者手记

在现代农业赛道上,种植规范化是智能化管理的前提。深谙这一道理的茂名,早在5年前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从荔枝种质的间距、水肥一体化等设备的配备,以及荔枝树的矮化高度,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并打造了全国首个“五化”智慧果园,吸引了国内不同省市的果农前来学习。

荔枝产业不似其他果蔬产业可以大棚规模化,“看天吃饭”“大小年问题”依然会“果贱伤农”。但智慧果园的成功实验,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荔枝种植管理步入数字化时代,果农的劳作更添几分底气。

茂名荔枝的种植规模为世界之最,近几年在种质资源方面不断迈出脚步,科研团队进驻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园圃,试验、种植、观察、推广,通过杂交育种寻找更优质的荔枝后代,荔枝大小年难题或将成为历史。

走访的过程中,可以惊喜地看到,年复一年的科技实验在田间沾了露珠,现在也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荔枝保鲜期也在“逐天延长”——这意味着,茂名的荔枝鲜果可以漂洋过海在国外的商超占据一席之地。

文/杨金凤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暖冬+倒春寒 全国将减产45% 今年荔枝小年已成定局
中国新闻周刊 2024-05-21
广西荔枝主产区灵山“桂味”等晚熟品种面临罕见减产 当地多措应对
中国新闻网 2024-05-14
热搜!200多吨“冻眠荔枝”上市,保鲜10个月仍鲜美!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5-08
倒春寒叠加雨水多 荔枝或减产四成 专家:广东三月红等早熟品种售价或翻一倍
南方都市报 2024-05-08
龙眼荔枝“结婚生娃”还有了“孙子”
南方日报 2023-09-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