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品读|试着去做“捧哏式儿女”
半月谈 2024-01-30 21:00

有一天,在微信上收到大学生小安的私信。这所大学,不久前我曾去做过讲座,和在座的大学生们交流之后,还加了个别人的微信,小安就是其中一个。

小安问我:你碰到过“扫兴式父母”吗?我爸妈就是这样的。她吐槽了成长过程中的几件事,例如:中学时有一次期末考试,她得了班级第三,兴冲冲回家报喜,爸爸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问她怎么没有考到第一名?大一时那个母亲节,她特意给妈妈买了一束花,没想到妈妈指责她浪费钱,说买的东西不能吃不能穿,一点不实用。她的朋友圈以前都是对父母开放的,有一次她在校园里拍了张花坛前的照片,觉得闲看花开花落,此刻岁月静好,就配了一句话:“岁月静好花已开,生活就像油画一样美。”没想到爸爸在下面留言,“你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累死累活赚钱养家,在背后负重前行。”那以后她就把朋友圈设置成了父母不可见。

可面对“扫兴式父母”,我们就一定要做“怨怼式儿女”吗?我想起新同事月月带父母旅行的经历。出发前她做了充分的攻略,可一到目的地父母的各种意见就都来了。他们嫌月月订的酒店太贵,因为离景区几百米的地方就有能省下不少钱的住处。还有,每天一大早父母就来敲月月的房门,为了多玩几个地方急匆匆赶着出发,把好好的一场旅游变成了“打卡式行程”。就餐时间紧张时月月想点个外卖,父母也扫兴地说不健康……回来后,月月向闺蜜吐槽:“和他们出去一次感觉比上班还累,简直是花钱买罪受。”可闺蜜说,爸妈那代人是从物质贫乏的年代走过来的,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尽量节俭。而我们和父母出去玩,是要陪伴他们一起去看世界,并不是找“旅游搭子”啊。

闺蜜还给月月介绍了一种“捧哏式”聊天法。我们知道,相声出彩是要“三分逗,七分捧”的。与父母相处时,如果我们懂得一点捧哏技巧,能给对方一些恰到好处的回应,不仅可以缓解气氛,化解尴尬,甚至还能够回馈更好的情绪价值。比如父母嫌你订的酒店贵,你可以告诉他们:“爸妈的省钱大招我学会了,这酒店是我在大促销时抢到的,便宜了一大半呢。”父母听了能不心花怒放?

得了闺蜜的“传经授宝”,月月再和父母一起出游时就学着做“捧哏式儿女”,果然摩擦少了很多。

我把这种沟通方式也分享给了小安。并告诉她,不要急着屏蔽父母,当他们说你只顾着岁月静好的“油画美”时,你不妨回复:爸妈辛苦了,生活中的你们其实比画儿还美!再不济也不用硬怼,还可以往亲友群里悄悄转几个关于“一家人如何才能更加相亲相爱”的帖子,引起父母的心动和反思。

看到小安若有所思,我鼓励她:试着去做一个“捧哏式儿女”,你或许就会发现,父母的否定并非冰山一块。能看到他们的辛劳付出,也许就理解了他们的抱怨。共情是高情商的表现,也是沟通中“绕指柔”。

原标题:《捧哏式儿女》

作者:依江宁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家有儿女之神犬当家》热映 教育圆桌小记者寒假营观影活动开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9
写作|对待自己的爸妈,也要讲“路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9
写作|对待自己的爸妈,也要讲“路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9
品读|一件值得张扬天下的事
半月谈 2023-12-19
​品读|母亲的生活美学
半月谈 2023-12-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