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让儿科成为“强势专科”实现价值回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2 14:00

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近期,一些地方儿童呼吸道疾病病例数量明显增加,儿科诊疗服务任务繁重。为指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儿科医疗服务,增加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资源,满足患儿就诊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指导妇幼保健机构做好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服务的通知。要求在就诊高峰期,应根据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延长门诊时间,增加门诊号源,加开诊室、诊疗区域,开设夜间门诊和周末门诊,最大限度满足儿童就医需求。

随着激励生育政策的落地,儿科医疗保健的“供需矛盾”正逐渐凸显。此前,有报道称,因为南京一家医院只有1名儿科医生,结果医生生病,整个儿科停诊。停诊限诊背后:急诊量连年增加,儿医总数逐年下降。尤其是儿科医生极其劳累,白班加夜班已经让很多医生不堪重负,甚至出现一些地方儿科停诊限诊的现象。

每千名儿童只分到0.53名医生、一个专家号被炒到上千元,儿童承载祖国的希望,儿科诊疗容量却远远跟不上需求。大多数时候,患儿和家属们遇到的是“小医院几乎没有儿科医生,涌进大医院却又一号难求”,有的疾病排几天队也看不到希望。事实上,医患关系不畅,医生价值受压制,医疗环境的不佳,有意愿从事医疗服务的人才缺乏,自然不利于医生职业的发展。而相比医疗人才面临的整体困境,儿科医生则更为突出。

儿科医生往往要承受更高的压力,压力不只是来自患儿的生命更为脆弱,更需谨小慎微,一方面,通常孩子生病,起病急、变化快,儿科是哑科,孩子自己不能说清楚病情,父母特别紧张,也容易情绪失控。儿科的医护人员工作时的精神压力特别大;另一方面,因为医生少、患者多,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也特别大。同样是看病,同样的收费,面对婴幼儿,儿科医生往往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阻力,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小儿科”,儿科似乎成了很多医生都不愿意选择的科室。为应对儿科医生短缺危机,卫健部门先后出台举措,包括降低儿科医师录取分数,内科医生支援儿科。对此举措,医学界并不乐观。一方面,在以药养医体制下,儿科是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儿童用药剂量少,按照疗程,10至15个孩子的用药量,才相当于1个成人的用药量,儿科呈现“高风险低回报”现状;另一方面,社会对儿科的重视程度和认知逐步下降。儿科医生培养周期需要11-12年,现在缺口应是10年前的问题。1998年教育部招生目录取消了儿科专业设置,而近年来儿科降分录取等因素,使得儿科专业被认为“低人一等”。

随着生育激励政策实施,儿科如何回归价值、服务社会成为公众共同的关注,因此,从人才培养、福利保障、完善社保网络等方面加强儿科建设迫在眉睫,一方面,探索建立针对儿科医生培养的激励机制,破解儿科医生短缺困境。在医学院校中恢复儿科专业,同时加大对儿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增加儿科医生的待遇、理顺发展机制,让更多人愿意投身儿科;另一方面,针对儿科建设缺乏规划问题,应尽快建立市区二级医疗保健网络,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科医疗体系,加强对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的扶持,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儿科,加强财政投入,同时,加强省市级儿童医疗机构的建设,以承担高难度、专业性强的医疗、科研、教学、培训任务。

儿科出现停诊限诊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当下医患关系引发的医生职业困境之外,加剧了儿科医生的压力,让儿科医生成为从医者望而生畏的岗位,而儿科医疗服务价值的扭曲,同样压制了儿科医疗人才的供给。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儿科看成是某一个专业、行业,更要看成国家的未来,人类的未来。这需要加强对社会的引导,让儿科医生更有“价值感”。倡导本身愿意从事儿科医学的人,坚持梦想方向,形成良性循环。不言而喻,儿科专业既需要政策的倾斜和投入,更需要让儿科成为“强势专科”实现价值回归,否则多年后将会陷入儿童无医可看的境地。

文/吴学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北京70家二级以上医院设儿科门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1
北京全市共有儿科医生4079名 2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儿科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北青快评 | 打通关键“堵点”,让儿童用药难早日翻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31
北青快评|城市统一建立儿科“大药房”是否可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3
面对“儿科荒” 社区医院如何解难题
中国青年报 2024-01-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