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品上新盘活馆藏,后续还将定期换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22 09:23

大多数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在布展后,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展陈状态。而对公众开放仅2月有余,近日,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常设展就有了新变化,10件展品悄悄“变身”。该馆馆长巩文透露,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观众每个月都能在展厅中看到“新面孔”。

记者在该馆殷墟妇好墓展区看到,一件可爱的玉石龙是展柜中的“新品”,它体型圆润,雕刻精美,总会引得观众多看几眼。在它的对面,原本展出的连体铜甗也“变身”为分体铜甗。

“其实妇好墓绝大部分出土的重器已经在展,后续我们会根据库存情况做小范围的更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展品的更换并不是“一拿一放”这么简单,新展品是否符合展陈逻辑、讲解系统要如何配套、文物怎样修复和养护……虽然这次仅仅更换了少量展品,前期的工作量依然巨大。

为了展现文物最好的状态,工作人员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在红山文化展区,灰陶豆被一件彩绘陶器替换,这是为了更好地展现红山文化彩陶的典型纹饰特点,展品之间的纹饰还有了呼应。通过纹饰相似的器物对比,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文化特点一目了然。一串由料器、玉石、玛瑙串成的西周时期饰品,在布展时则要为它匹配合适的展台、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换展时我们还担心它看起来有些单薄,不过展出效果是很好的,非常漂亮。”

“我们在库房中保存的文物数量远多于已经展出的展品,通过换展,库房里的文物能‘动’起来,同时也给老观众提供新惊喜。”巩文表示,这种轮动既能盘活馆藏文物,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更多珍贵的展品,保证展览常看常新,也便于对换展文物开展养护,让文物也有机会“休息”。目前,该馆常设展展出文物几千余件(组),近期,该馆计划保持每月更新10件展品的频率。

专家观点

博物馆基本陈列框架通常可延续10年

近日,记者走访本市多家博物馆发现,各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大多长期延续,展示内容的更新,主要通过新开临展、特展等方式来实现。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的基本陈列位于1层和2层,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该馆常设展近年并未更新,位于3层的临时展厅会定期更换展示内容。首都粮食博物馆自2019年开馆以来,展览没有变化,入口处摆放的粮食安全主题宣传册也印刷于2019年。

“其实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基本陈列通常是遵循长期陈列的概念来设计的,一般来说,基本陈列的展陈框架在10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研究馆员闫志认为,要实现展品的定期更换,博物馆首先要有足量的馆藏,并对藏品本身有深厚研究,再综合展品情况、展览大纲、展示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闫志表示,博物馆馆藏的藏品并非全都适合展出,只有保存状况稳定、具备良好观赏性的藏品,才适合作为上展的展品。像中国考古博物馆这样在开馆短时间内就开展基本陈列展品的轮换更新,在业内确实少见。

当然,基本陈列与临展、特展等方式相比,所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基本陈列主要展示博物馆馆藏的基本构成,临展、特展则会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策展。“只要能保持关键展品的展出,不破坏原有的大纲结构,在基本陈列进行展品轮换这个现象是值得鼓励的,它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展示空间,也可以让观众对博物馆保持新鲜感。”闫志说。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区县博物馆何以“别开生面”
光明日报 2024-06-05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首个馆藏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17
观展|北京春日文旅市场火热 游人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6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9-27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国家文物局 2023-09-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