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以指尖与时间交手 世遗守护者陈卉丽谈石窟寺文物保护之变
中国新闻网 2022-10-16 20:07

“我们好比医生,文物是不会说话的‘病人’。不管在哪儿看到它们,我总是不由自主地盯着检查有没有病害,思考怎么‘治疗’。”

从事文物修复工作27载时光,中共二十大代表,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陈卉丽笑言自己的“职业病”不轻。在参加全国党代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她分享了自己修复文物的故事,也谈起切身感受到的文物保护工作之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文物医生”,陈卉丽这些年“抢救”过不少“重症患者”。这其中,当属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作最具代表性。

该造像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但在历经800多年风雨后,造像已经开裂、脱落、变色,更涉及胎体内部损伤等34种病害,可谓“病入膏肓”。200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陈卉丽担任石质修复组组长,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完成了造像石质胎体补型、修漆、彩绘、贴金等修复工序,最终使千手观音重放光彩。值得一提的是,修复过程中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等方法和技术,是中国对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首次应用。

“如今,大足石刻已由抢救性保护为主转为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阶段。”陈卉丽介绍,2019年12月,大足石刻监测预警系统投入使用,可实现对石刻监测数据、预警信息、监测报告以及档案数据的统一管理。“一旦发现病害就及时干预,尽量避免文物从‘轻症’发展到‘重症’。”

与屹立千年的石窟造像相比,27年只是一瞬。但这27年间,陈卉丽切身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入行时因陋就简,连修复刀都是自制的。由于没有仪器辅助和数据支撑,一些复杂、叠加的病害往往无力处理。”陈卉丽说,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愈加重视,投入越来越大,各种高科技运用到文物修复中来,让修复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以大足石刻研究院为例,今年6月,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启用。医院内设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室、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保护与修复成果展示室等四部分,还设有分别针对石质、雕塑及纸质文物的专业保护修复室等。文物“看病”变得更加精细、准确。

大足石刻的国际“朋友圈”也在扩大。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了广泛交流合作。“我们在文物保护事业上取得的成绩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和掌声。在交流中,大家互相借鉴各自好的经验做法,这也开拓了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国际视野。”陈卉丽说。

20多年的光阴也在陈卉丽身上留下“刻痕”。寒来暑往,常年在条件简陋的野外工作让她的颈椎腰椎造成损伤,眼镜近视的度数也越来越高……时间未曾改变的,唯有她“对文物的敬畏之心”。

“大足石刻有5万余尊造像,如今已经进入高速风化期。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作为党代表,她思考文保事业如何留住“练得好功夫,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并把更多精力放在人才的“传帮带”上。“文物保护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乐见更多年轻人成为文物守护者。”

文/记者 冉文娟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这所学校,把龙门石窟“搬进”实训室
中国新闻网 2024-04-25
大足石刻开展首批中小石窟数字化保护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16
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渝举行
光明日报 2023-08-20
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小佛湾摩崖造像启动室内本体彩绘修复
央视新闻 2023-04-23
聚焦 | 重庆大足舒成岩摩崖造像本体修复预计年底前完成
新华社 2022-09-24
重庆大足:石门山石刻抢救性保护工程开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7-20
重庆启动石窟寺及石刻铭文抢救性搜集工作
中国新闻网 2022-06-29
视窗 | 大足石刻文物医院正式亮相
新华社 2022-06-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