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怀柔区宝山镇中心小学校长任龙:让孩子们像葫芦娃一样努力向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0 07:27

怀柔区宝山镇中心小学距怀柔城区75公里,51岁的任龙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两年前来到这里,和27位乡村教师共同为95个“葫芦娃”们打造出一个绿色成长的环境。“我很喜欢葫芦,校园里也种植了很多葫芦,因为它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向上攀爬,体现出向上攀登的精神,我想让我的孩子们像葫芦一样努力向上,长大了对社会有用。”任龙说,他喜欢把孩子们叫做葫芦娃。

锻炼: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乡村孩子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山里长大,青山是他们的底色。任龙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宝山人,一直希望山里的孩子们能够崇尚自然,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让孩子们的脚下有根,他以组织“青山绿水中的劳动实践活动”为抓手,在学校内开展劳动教育,带着老师们在校内、外分别开辟出一块种植地,取名“知遇园”“知行园”,让孩子们在劳作中懂得劳动的意义,学会吃苦耐劳、增强体质。

葫芦、玉米、冬笋、香菜、南瓜、白菜……每到种植季节,种植园中都会充满了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每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搬着十多斤的大葫芦到处“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还能美美地品尝一顿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美食。北青报记者在孩子们的种植园中看到,葫芦架上的葫芦已经接近成熟,一个个大小不一地挂在藤上,密密地几乎将棚顶遮住了一半,有的葫芦因为长得太大已经提前落地。每次来到葫芦架前,任龙都喜欢跟孩子们讲述葫芦生长过程,因为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向上攀爬,他希望孩子们像葫芦一样努力向上生长。“你看,这种表面白一些的葫芦以后可以做葫芦画的材料,那种绿色较深的葫芦就不符合要求。”一位正在校外种植园参加活动的小同学教会了北青报记者如何识别葫芦。任龙说,刚开始孩子们一点常识都没有,现在有的都成小专家了。每逢种植和收获的节气,都能在种植园中看到孩子们快乐劳动的身影,非常热闹。

同时,任龙还在校内办起了葫芦博物馆,不足百平方米的博物馆里就陈列了孩子们上百个已经制作绘制完成的葫芦画。民族味、卡通范儿、漫画风……各种不同的主题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们将孩子们种出来的葫芦作为特色课程的原材料,为3至6年级的孩子们开展葫芦烙画、画葫芦画的特色课程,并专门请来专业老师指点孩子们。”任龙介绍,孩子们每周都有葫芦绘制课程,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创作出自己的葫芦画作品。

培养:在淳朴基础上变得大气

劳动之外,任龙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山里的孩子不“山”,在淳朴的基础上能够大气。“阅读是基础,同时还要不断为孩子们提供资源和机会。”任龙一上任便开始一边在校园内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和培养自信的机会,一边在校外不断寻找合适的校外资源。

他和老师们商量,在学校推进全时段阅读,倡导孩子们利用在校的碎片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充分调研学生读书需求的基础上,多次采购图书补充到阅览室、班级、宿舍三个点位。“每两周都会将阅览室、班级、宿舍的书籍进行调换和补充,并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不断更新书目。这样孩子们在随手可触及的地方就可以拿到书,碎片时间就利用起来了。”任龙说,不仅如此,学校每学期还开展一次向孩子和家长赠书的活动,全学校烘托读书的氛围,让家长们能够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督促孩子们读书。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自信心,任龙带着学校的老师们在学校里办起了“宝山七娃电视台”,每两周播报一期节目,节目内容包括同学们的在校生活、特色活动等方面。北青报记者走进“宝山七娃电视台”的演播室看到,主播台、闪光灯设备齐全,蓝色背景下巨大的台标格外醒目。“电视台的台标是孩子们亲手设计的,电视台的名字是孩子们起的,电视台播放的节目素材都来自孩子们,他们把自己感兴趣且有意义的事情告诉老师,老师们负责剪辑。同学们还轮流担任电视台的主播,我们不怕稚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走进演播室。”任龙告诉北青报记者,电视台开播的这两年间,孩子们从一开始说话畏手畏脚,不自然不大方,现在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大方。

为了给孩子们找资源,带孩子们走出学校开拓视野,他带着老师们跟不远处的怀柔区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联盟,加入到怀柔山区教育集团中,跟那里的老师一起教研。任龙说:“我们了解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的社团工坊活动做得不错,就把他们的好经验借鉴过来。学校也请他们的孩子到学校来,开展学区活动,互相展示特色。”他还与周边的小百河红色教育基地建立联系,每学期孩子们都可以到此来进行红色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走出去的机会。

温暖:寄宿生活像家一样温馨

“我们住得最远的孩子,距离学校有110里地,一周五天都在学校,这里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我想把孩子们的寄宿生活变得像在家一样温暖。”任龙看着在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孩子们感慨,“95个住宿的孩子都是我的责任。”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任龙关注孩子们的住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首先,他从校园活动入手,让孩子们周一至周五的校园生活丰富起来,“我要让读书声、歌声、故事声、加油声和欢笑声,在校园里交响起来。”任龙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学校建立起学生在校一日生活“三唤醒”的制度,即身体唤醒、知识唤醒、头脑唤醒。每天早晨要组织同学们晨练,早餐时要听中英文歌曲,上课前要进行诵读;晚饭前学校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晚饭后自由文体活动,睡前听故事。以睡前故事为例,每个故事都是任龙和老师们精心挑选的。“从几千首睡前故事中一首一首听,择优给孩子们。”任龙说,学校里的孩子最小只有六七岁,每天播放睡前故事让他们有住在家的感觉,能减少陌生感。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也能够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他还带着老师们将校园的每一处都打造成孩子们温暖舒适的家。宿舍里,孩子们亲手栽种的绿植整齐地摆放在窗户前,班级合影、孩子们的宿舍照、闺蜜照、自拍照也都在宿舍一角贴着,宿舍楼的楼道中,一些益智象棋、跳棋、拼图等也都整齐地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方便同学们取用。每天晚饭后的自由文体活动时间里,学校还给孩子们提供观看党史学习教育爱国影片,开展滚铁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踢毽子、跳绳等自选活动。“孩子和老师们在操场上打成一片,一起玩游戏的场景,看了特别让人愉悦。”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家住在怀柔城区的任龙,一周5天都陪着孩子们在校园里生活,每周一早晨他都会不到5点就从家出发赶往学校。他说:“从教30年,只有在孩子们身边我才能感到踏实,我还有很多需要为孩子们做的。”

乡村教师感言

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像葫芦一样努力向上,长大了对社会有用。——任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王红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赛道
教育研究与传播 2024-03-12
首届“晒年节” 怀柔区宝山镇村民“晒”出幸福年味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2
探秘植物制糖葫芦 雕刻水仙 少年宫“一日冬令营”迎近百名小学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乡村教师扎根贵州山区播下音乐种子获奖两万元 他称将把奖金资助10名贫困学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小小玫瑰逐梦绿茵 女足世界杯公益行走进柳州融水镇中心小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