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蓝图,“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密钥。在大城市郊区乡村转型的赛道上,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扎根乡土、激活潜能?大兴区北臧村镇给出了生动答案。
作为首都南部发展的重要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北臧村镇锚定“绿色休闲特色创意产业小城镇”定位,重点承接大兴新城与生物医药基地外延产业功能,在生态基底构筑、空间载体优化、内生动力激发、民生福祉提升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大都市郊区乡村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振兴的特色路径——这里有“林下经济”“生态文旅”的绿色转型,有“智慧就业”“村庄公寓”的创新实践,有“数字农场”“高新产业”的动能跃升,更有“智慧助老”“优质教育”的民生温度。
围绕“绿色、宜居、活力、幸福”四个维度,北臧村镇以新思维破题、以新动能蓄势、以新实践作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潜力变为振兴实力,为更多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北臧经验”。
绿色北臧,激活乡村新质生产力生态密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这一指导方针为基层乡镇的绿色发展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是发展的前提,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北臧村镇深挖“绿色”内涵,系统实施了永定河绿色港湾环境提升工程,大幅提升了永定河沿岸的生态功能;深化“一微克”行动,通过精细化、精准化治理,使PM2.5浓度持续下降。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立足优良生态本底,北臧村镇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效转化。北臧村镇充分利用永定河万亩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生态旅游等复合型产业,打造“林间消费”新模式。永定河绿色港湾连续8年的郁金香文化节惊艳出圈,每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年均收入120余万元,并逐步形成永定河文化特色IP,为进一步拉动周边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更延伸至交通领域的创新实践。2024年7月,北臧村镇创新推出“林下停车场”模式,采用“生态植材砼”铺路,用HDPE绿化植草格建停车位,在梨园村西南侧利用临时绿化用地建设128个停车位。
从生态治理到产业转化,从基础设施到细节创新,北臧村镇以“绿色北臧”建设为抓手,让生态基底持续夯实,为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政务实践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宜居北臧,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优质空间载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空间提质升级、承载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空间为要。宜居环境是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与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北臧村镇以北京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为指引,围绕“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发展思路,系统推进区域环境提升,逐步构建起支撑产业与人才发展的“新质空间”,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交通脉络畅通是宜居建设的基础工程,更是区域发展的“动脉”。今年以来,北臧村镇推进辖区9条公路大修工程,推动兴良路西段拓宽、芦求路南延工程,配合11条园区道路施工建设,打通了内外循环脉络。同时,19座跨河桥梁建设工程、2.7公里魏永路排水隐患整治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区域排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为居民与企业营造更可靠的发展环境。
住房保障升级是宜居建设的核心抓手。北臧村镇创新推出“村庄公寓”模式,通过镇级联营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安居公司,统一租收村民闲置院落,经过标准化装修与规范化管理后,为生物医药基地企业员工提供优质便捷的现代化居住空间。这一模式不仅让闲置资源“活”起来,更实现村民持续性增收,仅梨园村出租房屋就实现约1500万元经济效益,每年房租增收约1000万元,实现了企业、村民、区域发展的“多赢”。
还创新“产业民宿”模式,村“两委”带头将闲置院落改造为产业民宿,以增收示范效应,推动形成“院落式产业聚落”,仅巴园子村产业民宿出租率达95%以上,已出租院落49处,其中企业租赁46处,户均年增收5-15万元,村集体年创收约75万元,全村年租金总收入约500万元,巴园子村还先后获评“北京最美的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等荣誉。
同时,加快北臧村镇道路、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实现对区域内渣土运输的全面、精准、高效地监管,减少安全隐患,推动环境治理领域迈向智能化。
生活配套完善让宜居成色更足。北臧村镇打造党建引领“小店大家”商业联盟品牌,推动沿街商户全面改造提升,积极引进品牌连锁商超,为入住租户提供会员折扣、送货上门等优质服务,让群众消费更便捷、更实惠。
从基础设施到居住保障,从商业配套到产业融合,“宜居北臧”建设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搭建起优质空间平台,让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幸福家园。
活力北臧,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乡村以创新激活振兴动能提供了行动指南。
创新活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力。北臧村镇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培育新发展动能。参与筹建由国家卫健委作为牵头单位,医科院动物所作为建设主体的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成功探索以设施农业备案养殖实验动物路径,北京科学实验动物基地即将开工建设,为北京市生命健康产业链条延链补链,助力构筑首都生物安全的科技资源防线。
据悉,北臧村镇近两年新增“国高新”企业7家。2025年上半年,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均超10%,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科技创新同样驱动着农业现代化转型。北臧村镇创新建设了春华数字孪生农场与兴盛达智慧农业产业中心,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实现智慧化生产,种植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引进生姜种业项目,通过建设“一室三中心”(国家级实验室、数字化管控中心、组培中心、穴盘育苗研发中心),开展工厂化穴盘育苗,满足千亩良种繁育田育苗需求。
品牌农业建设亦是硕果累累。春华合作社获评全市首批“安优鲜”蔬菜示范基地,“苏梦”西瓜斩获全国擂台赛新品种奖,永兴缘“七味瓜”明星产品畅销商超,多模式多品种生姜种植达到百亩。兴盛达小番茄投产上市,凤凰乡村游小程序上线,让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农业品牌特色内涵的不断丰富,为农文旅产业有机融合,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开辟了新路径、增添了新活力。北臧村镇依托永定河绿色港湾的资源辐射,充分挖掘镇域农业园区、文化阵地、精品民宿集群、民俗美食等资源潜能,有力联动周边中医药文化园、知嘛健康零号店等特色阵地,按照“采摘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融合发展的理念,精心推出四条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并通过承办自行车赛、轮滑马拉松邀请赛等大型文体活动,让北臧村镇快速成为周末微度假目的地,进一步激发乡村消费潜力,展现新时代乡村的多元魅力。
幸福北臧,彰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新质生产力锚定民生导向、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百姓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建设清华附中大兴学校、丰富的群众文化服务、“家门口智慧就业”站、“361智慧助老”体系……大兴区北臧村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文化、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关切,充分结合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管齐下”,切实推进“幸福北臧”的全面建设步伐,让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绘就乡村振兴的温暖画卷。
在当前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2024年,北臧村镇创新推出“361智慧助老”服务模式,通过三项全覆盖(老年人信息精准建档入网全覆盖、普惠性助老服务定期入村全覆盖、特殊老年人服务按需入户全覆盖)和六项服务(智慧热线、精准关爱、健康服务、文娱助老、居家安全、孝道文化),全方位关爱老年人。
在推动老有所养的同时,北臧村镇也着力促进壮有所为。建立17个“家门口智慧就业”站,举办“送岗到村”等专场招聘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发挥“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作用,联动生物医药基地畅通就业支持政策,落实重点人群就业,完善技能培训和规划指导。
而在教育医疗方面,清华附中大兴学校新建工程项目正式获得市级立项批复,将为北臧村镇、“中国药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及花园城市永定湾引进人才和发展产业提供有力支撑,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北臧村镇卫生院新开立“埋线、热敷”中医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群众文化服务等精神文化层面,北京市首个村文联在北臧村镇北高各庄村正式成立。村级文联的成立是文化组织下沉的创新实践,标志着北京市在“市、区、镇、村”四级文联组织体系建设中迈出关键一步。北臧村镇以“提升内心获得感、增强生活幸福感”为出发点,充分依托“文荟北臧”文化服务品牌,打造形成一批兼具传统文化魅力和地区文化特色的内容与阵地,有力整合镇域各文化协会、文化队伍、文化乡贤等资源力量,为全镇百姓带去丰富多元的文艺培训,并通过创作主题文艺作品、打造特色主题活动、策划特色推介视频等方式,多维度展示宣传镇域建设发展成果,进一步感染鼓舞更多人投入到发展乡村文化、弘扬文明乡风的行列,有力激发广大百姓热爱家园、干事创业的热情与信心。
从养老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从物质保障到精神滋养,北臧村镇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支撑,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以群众文化繁荣发展为底色,让乡村振兴既有发展“力度”,又有民生“温度”,更有文明“热度”,充分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与价值追求。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从永定河畔的生态蝶变到“林下经济”的富民实践,从“村庄公寓”的资源盘活到智慧农业的科技赋能,从“361智慧助老”的民生温度到国家创新平台的动能跃升,北臧村镇以“绿色、宜居、活力、幸福”为四维坐标,走出了一条大城市郊区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这一实践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的生动回应,更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印证了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契合——
生态是基底,让发展更具可持续性;空间是载体,让资源更能高效聚合;创新是内核,让产业更有竞争力;民生是根本,让振兴更有温度。北臧的探索,为更多面临转型的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唯有立足自身禀赋,找准发展定位,以创新思维激活要素潜能,才能让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持久活力。
通过“绿色、宜居、活力、幸福”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北臧村镇探索出了一条以大都市郊区为特点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不仅为首都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也为广大农村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北臧村镇的实践仍在继续。北臧村镇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深化与生物医药基地的分工协作。同时,破解建设用地指标约束,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推动文化IP产业化,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共同体等。从多领域发力,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不断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画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北臧力量。
文/张梦媛
编辑/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