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忽培元长篇小说《同舟》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们围绕作品主题、人物塑造、结构叙事、思想内涵等展开深入探讨,高度评价《同舟》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认为《同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可行性,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舟》是作家忽培元积极响应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忽培元拥有丰富的地方和中央机关任职经历,原国务院参事,多年来始终痴心于文学创作,已出版传记、小说、散文、诗集等文学作品三十多部。《同舟》是忽培元精心打磨的创作成果,讲述了六百年历史古村同舟村的十年巨变,刻画以赵志强为代表的新型农民群体的奋斗足迹与心路历程。
专家们认为《同舟》的重要贡献在于没有停留在表面记录乡村变化,而是深入触及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谈到,忽培元不光能读懂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更能读懂今天的“三农”。他长期在改革开放一线担任领导工作,也在国家政策研究部门等重要岗位工作过,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是实际参与了“三农”问题的破解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特别内行的“三农”问题专家。从小说《同舟》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熟悉程度以及认识“三农”问题的尖锐性、敏感性、深刻性等方面,要远远超过许多作家,也就形成了他创作农村题材特有的优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赞扬忽培元是从延安走出来的人,继承了《山乡巨变》《创业史》的创作传统,这种创作路数就是守正创新。仲呈祥特别强调长篇小说的当代价值:面对短视频时代,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民族,理应提倡长篇小说创作,培养人进入虚境去体会审美享受。这种情况下,支持耐得住寂寞、深入生活的作家尤为重要。
著名作家刘庆邦认为《同舟》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关于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这部作品正是突出了写人才,揭示了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的规律。二是乡村的山乡巨变是由内而外的过程,挖掘的是乡村当地农民的内生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更充沛、更长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包明德从文学史角度分析了作品的价值,认为《同舟》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位置,与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作品在内核和叙事逻辑上相近,都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体现出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理想。他特别指出作品三个亮点:塑造新型乡贤群体、传承文化根脉、突出以人为本。
《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从现实关怀角度评价作品,《同舟》关注当下农村生活,提出了农村老龄化、养老等现实问题。忽培元对农村生活、对社会矛盾了如指掌,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当下性。
中宣部电影剧本中心办公室主任苏毅从影视转化角度分析小说的改编价值,认为作品具有搭天线、接地气、通人心的特点,人物群像塑造成功,特别是打造了一批新时代女性形象,体现基层治理的艰辛和关中乡村的烟火气。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关注作品中的青年形象塑造,小说以一群年轻人作为乡村建设主体,以文学方式呈现了一种现实——年轻人回乡的新样态,这是在同类题材中有所突破。
作家忽培元在现场也分享了《同舟》的创作心得:“写作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每写一部作品,都是一次不同感受的煎熬和艰难跋涉。但我由于热爱而乐此不疲。”他表示《同舟》是自己对故乡的致敬之作:“我对故乡如同对于母亲和父亲,无论离开多远多久,总是思思念念。这份情和爱,终于在临近古稀之年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谈及创作理念,忽培元表示自己“首先是个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写作者。我们陕西老一辈作家柳青、杜鹏程等也都是种着‘两亩地’——社会工作和文学创作。文学需要风花雪月,更需要血与火凝结的改变世界的钢铁洪流中的思想的光芒。文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命运,看到千百万人的祈愿和生计。这永远都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良知和要唱的正本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