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承浩和他想“驯服”的速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26 15:22 阅读量:120191

速度,从来不是汽车行业最难的事情。

似乎只要把电机做得足够强,把扭矩释放得足够激进,把0–100km/h的数据继续往前推,就能在短视频和流量争夺战里赢下热点。三秒、四秒、五秒,被反复喊成“年轻人的激情密码”,也逐渐成了许多品牌最容易被误解的技术符号。

 

但在深蓝L06发布后的那场对话中,深蓝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邓承浩却强调了比速度更重要的事。

他引用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话说:“车开快特别简单,又快又安全才是本事。” 一瞬间,让人觉得行业又被他拎回到一个久违的维度:速度的真实含义不是“快”,而是“可控”。

他并不否认年轻人对速度的渴望,但他更关注的是速度背后那些更难被讨论的问题:车身的极限,底盘的稳定性,新手的判断力,城市环境的复杂性,甚至是用户第一次拥有性能车时的冲动。

在磁流变悬架、激光雷达、端到端智驾、金钟罩电池这些被行业视作“高阶配置”的技术装进15万级车身之后,他再一次说:“快必须有底子,要让年轻人科学地释放激情。”

深蓝L06之所以备受行业关注,不是因为它快,而是因为它把快变得安全。而这整个背后,是邓承浩在“驯服速度”这件事上的坚持。

公路磁悬浮的底气

如果说深蓝L06的外表是一台年轻人喜欢的轿跑,那它的底层却是一整套完全不属于15万级别的机械逻辑。

行业内第一次真正意识到L06放大招,是公路磁悬浮的出现。许多人以为这是营销词,直到看到那副悬架结构、那套底盘架构、那份压铸工艺,再加上京西智行CEO刘喜合的那句原话:

“这是磁流变悬架第一次在中国正式亮相。以前用在几百万的性能车上,现在被装进深蓝L06上。”

 

磁流变之所以在行业里被视作“高阶”,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它难。悬架状态瞬时切换、响应速度是CDC的10-20倍、软硬调节范围扩大6倍,让整台车在速度变化、路面起伏、转向动作中保持一种极难形容的“姿态稳定”。

刘喜合在现场解释得更具体:“飞坡不跳、急弯不晃、过坎不颠。”

这三句话,是磁流变技术体系在道路上最真实的体现。而L06更特别的一点在于,磁流变不是点缀,而是整个底盘体系的“顶层逻辑”。

这台车为磁流变做的工程投入,远超过大家能看到的一切:一体化大压铸、热成型双门环、CTV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加强型副车架 + 后驱布局、主动尾翼,用空气力学补上高速稳定性。这些加在一起,才构成了“公路磁悬浮”的体系。

而这整套体系的最终结果是,它能以快的方式稳下来。麋鹿测试85.6km/h,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这个极端工况里,悬架的响应速度决定一切。

它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你的车能不能在极端情况下继续听你的话?

邓承浩非常清楚,年轻人对快的渴望天然存在,但他们往往不具备长期驾驶经验。而磁流变和压铸底盘构成的,是一种“降低失控概率”的物理保护。

他说过一句非常点睛的话:“磁流变不是为了快,而是为了让快更安全。”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工程师对底盘逻辑的敬畏感,也是深蓝和别人做车的根本不同。

当激光雷达成标配

如果说“公路磁悬浮”解决的是车在行驶中的稳定性,那么激光雷达、端到端智能驾驶框架,则解决的是车在“决策”层面的稳定性。

深蓝L06在这个层面的突破,其实比磁流变更具行业意义。因为它没有走行业最常见的策略,把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当成“高配限定”。而是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全系标配两颗地平线J6M芯片,全系标配端到端技术,全部从13万起售给到用户。

这是行业少见的有品牌把“激光雷达+端到端”直接下放到这个价格区间。

智能驾驶在过去的几年都走在一个微妙的舆论边界上。一方面,它是最能体现一辆车“先进性”的技术。另一方面,它可能被误用,甚至被误解为“只要开启就可以放松”。

在这个背景下,深蓝L06的做法比大多数品牌都成熟。它没有夸大某个品牌式的“无所不能”,而是重新定义智驾的价值。端到端算法在L06上的首次大规模量产,是这一转向的标志。

端到端的核心在于把“看到路况”与“如何动作”这两件事全流程统一,由模型来做整体决策,而不是靠人为拆分的感知、路径规划、控制三个模块。模型在30000+中国道路场景上训练出来,不再依赖大量规则,而是靠“经验”。

这种经验带来的速度理解非常接近“老司机”。

它不会为了展示智能而急刹,也不会为了显得激进而突然提速;它会提前判断横向车辆的意图,对无保护左转做出更像人类的等待,对并线车辆做出让路逻辑,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做出柔性化的动作。

这一点在深蓝汽车CEO姜海荣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他在沟通会上讲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从小区门口到办公楼地库,我连续十几天没有一次需要接管。”这句话的力量,不在“十几天”这个数字,而在“没有一次接管”。

深蓝L06的激光雷达体系,提供了更好保障。激光雷达在复杂环境中提供的距离精度,是摄像头体系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夜间、逆光、雨雪环境中,激光雷达给出的三维结构,是车辆做提前判断的基础。

而端到端算法让判断变得柔性;两颗J6M芯片让计算不再是瓶颈;模型在本土地库里训练,让智能驾驶不再是舶来品般的“本土适配”。当这三者结合,速度第一次具有了“决策的稳定性”。

三电体系决定速度边界

如果说悬架和智驾是“驯服速度”的上层能力,那么深蓝的三电体系——尤其是电池安全、能量管理与极端场景维稳能力,则是整个速度体系的底层硬逻辑。

深蓝L06之所以能在讨论速度时如此笃定,是因为它在全行业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啃的部分做到了极致:它把速度的风险剥离掉了。

邓承浩强调:“零自燃不是靠一个技术,是电芯、集成、控制、热管理、大数据算法一起做到的。”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因为这是中国新能源行业里极少数有品牌用如此体系化的方式解释“安全”。

要理解深蓝的底气,必须从三个层次看:

第一层来自电芯本身。深蓝与宁德时代共同成立“时代长安动力电池公司”,电芯生产质量达到了行业极少提及的PPP水平——10亿颗电芯中只可能出现一颗异常,且仍会被AI筛掉。

第二层来自金钟罩电池系统。金钟罩不仅是耐撞结构优化,还包括热管理、能量管理、控制算法等完整体系。深蓝的“66万辆零过热纪录”和“60万公里衰减无感知”正是由完整系统支撑出来的数据。

第三层来自深蓝的数据体系。邓承浩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14亿人身上各装一个传感器,云端实时监控,让感冒别变成癌症。”大数据是为了提前判断风险,让电池永远不会在你意料之外的时刻掉链子。

当速度的风险在底层被抽离出来时,速度本身才真正拥有了被信任的前提,而这也是深蓝L06底气最强的地方。

深蓝L06的能量管理能力,是“驯服速度”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新能源用户对速度与里程的矛盾体验,非常典型。加速越强,电量掉得越快;电池越大,充得越慢;气温越低,表现越差。

但在深蓝L06身上,用户第一次能感受到,速度和续航可以同时成立,动力和稳定可以同时存在,冬季与高性能不再是互斥关系。

原因很简单,深蓝给了它全套能量管理体系。新一代原力超集电驱系统,把效率提升到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它的总成工况效率≥92.3%,峰值功率200kW,峰值转速24200rpm。

更关键的是它的I-TECH主动功率控制技术,让深蓝L06在电量只剩5%时还能跑进5.9秒。高速超车、山路爬坡、突发情况处理,都在这个5%的边界中变得“可预期”。

补能方面也是同样的思路。深蓝L06的快充,30%到80%仅15分钟,80%到100%只需18分钟,靠的不是堆大功率,而是深蓝自研的末端脉冲充电技术,让补能效率始终保持稳定。

在冬天这个新能源汽车最难熬的季节,深蓝用另一套技术完成了“低温驯服”。宽温域微核高频脉冲加热,使-30℃环境下的充电时间缩短54.6%,更让-7℃的续航提升40km。

速度因此变得完整:快的时候稳,稳的时候准,准的时候不慌。这是深蓝L06最结构性的竞争力。不是为了让用户更勇敢,而是为了让用户在勇敢的时候更安全。

一台车的速度被“驯服”,从来不是通过一项技术,而是通过体系去做。这是一种非常“邓承浩式”的造车理念:不允许存在不可控因素,也不允许极限性能成为风险源头。

所有的快,都要被系统化管理。所有的兴奋,都要被可控边界接住。这就是深蓝L06的底气,也是它敢在15万级市场掀桌的根本原因。

年轻人、速度与一位工程师的坚持

如果深蓝L06只是一台性能强、智驾稳、电池安全的车,它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讨论度。它之所以被反复提起,是因为它站在了“年轻人用车观”这个更大的命题之上。

在沟通会上,当媒体提到“年轻人要速度、因追求速度发生事故”等问题时,邓承浩给出的回答,有极深的洞察:“我们必须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用车观,5秒加速是最好体验,再快很多人承受不了。”

这是一个很少有车企愿意讨论的命题。在年轻人“热爱速度”的世界里,说一句“慢一点”很容易被骂成老古董。但邓承浩谈的不是“慢”,而是“边界”。

年轻人第一台车,尤其是00后群体,有太多热情与冲动,很容易在速度里迷失。但深蓝所设计的思路是:先让底盘稳、让智驾稳、让电池稳、让充电稳,再让速度在这些稳之上被释放出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定深蓝L06的“00后占比高达35%”。

年轻人没有因为L06更快而选择它,而是因为它让他们更敢开。这是速度的另一种命运:不是刺激,而是被保护;不是竞速,而是被赋予更合理的边界。

也正是在这层逻辑下,深蓝将“1000公里新手模式”做成标配。它意味着,深蓝不是把智能驾驶当成让人“秀”的东西,而是让人“学会开车”的辅助。所以L06给年轻人提供的不是速度本身,而是速度与安全。

在新能源行业里,速度在过去五年是最简单的技术跃迁。但从今天开始,它可能成为最需要被重新定义的能力。深蓝L06让速度有了新的方向:不是更快,而是更稳;不是更刺激,而是更可靠;不是更极限,而是更可控。

当行业继续比拼加速数据时,邓承浩把一个老派工程师的底层逻辑重新摆回桌面。他表示:“快必须建立在底子上。”

深蓝L06用磁流变、一体化压铸、端到端智能驾驶、金钟罩电池、高效电驱、低温补能技术,把这句话变成了一台车的真实体验。

这是速度被真正“驯服”,是罕见的速度被赋予“可信度”,也是第一次,有品牌愿意在年轻人最容易被激情点燃的时代里,告诉他们:真正的速度,是可控的速度。

而这,就是邓承浩想“驯服”的速度。

文/刘艺伟

编辑/刘艺伟

相关阅读
定义15万级纯电新标准 “公路磁悬浮”深蓝L06正式上市,售价13.29万元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9
苏超决赛,深蓝L06燃情加码!进一球,送一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1
年底购车更安心!深蓝汽车推出跨年交付购置税现金补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5
联发科技官宣3nm芯片天玑座舱 S1 Ultra,深蓝L06首搭实现5年仍领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7
京西智行全球战略再突破:磁流变技术领航软件定义汽车时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09
邓承浩的豪赌,不止华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7
京西智行携手深蓝汽车,解密磁流变技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6
法拉利的底盘,被中国车量产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