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获悉,该街道开展的“德宝儿”小小规划师项目参与范围从小学扩大到初中,围绕垃圾分类、垃圾异味处理、共享空间三大社区议题,开展系统调研与创意设计。德胜街道表示,已建立起“创意——孵化——落地”的长效机制,让青少年的智慧真正转化为惠民成果。
据了解,作为街道探索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首次尝试,2024年首届小小规划师项目就打破了“活动结束即终点”的传统模式。德外大街西社区把首届项目中青少年提出的“口袋公园功能单一”“邻里互动场景不足”等问题融入社区改造计划,增加沙坑、儿童滑梯、儿童黑板等,打造了集休闲、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升级版口袋公园。依托升级后的口袋公园,社区在寒暑假期间,围绕文化传承、科学科普、手工体验等内容,组织开展了25场主题活动,累计服务超千人次。这些活动让青少年儿童充实了假期生活,锻炼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今年,小小规划师项目在传承中实现新突破,参与范围从小学扩大到初中,选题设计更贴近生活,形成“理论学习——实地调研——方案共创——成果汇报”的完整实践链条。孩子们围绕垃圾分类、垃圾异味处理、共享空间三大社区议题,开展系统调研与创意设计,引入AI技术辅助创作,让设计方案从“静态模型”升级为“动态影像”,进一步增强了方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通过多次调研、讨论,孩子们设计出了带有儿童专用投递口、智能监控与红黑榜机制的垃圾分类站,还计划通过密闭改造、增加儿童踏脚平台、种植四季香花、增设捕虫装置等让垃圾桶站变得清新、友好;在社区阅读空间设立流动书架鼓励书籍互换,划分家庭阅读与科普活动区促进全龄交流,并创建线上平台收集需求,尝试打造温暖、开放、充满书香的社区文化客厅。完成设计后,大家利用纸张、橡皮泥等方式做出精巧的模型,便于后续落地实施。

下一步,德胜街道将继续推动地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倾听“德宝儿”的声音,让更多地区的孩子和家庭关注并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让孩子们成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