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春华
作为一名青年思政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让宏大的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直到我与千余名师生一同踏上那趟开往湖北十堰的研学专列,答案,在一路向南的风景与感悟中,变得愈发清晰。这不仅是一趟溯源之旅,更是一堂以天地为讲堂、以家国万象为教材的“大思政课”。它让我亲眼见证:真正的学习,在真实情境中,不可阻挡地、生动且深刻地真实发生了。
从课堂到山河:大思政的格局之变
当列车穿越华北平原,南水北调的干渠与我们并行,当我以车窗为屏,现场讲解“穿黄工程”的奇迹时,我看到了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这比任何多媒体课件都更具冲击力。在丹江口大坝上,当“一泓清水 永续北上”从新闻标题变为眼前的万顷碧波,国家工程的宏伟与“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便从说教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共鸣。大思政的“大”,在于打破教室的围墙,天地为课堂,万物皆教案。这堂“大思政课”,将国家战略、生态文明、人民奉献这些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了山河湖海的真实场景中,无声无息,却直抵人心。
跨界融合:在真实任务中激活求知
研学之妙,在于以真实问题牵引,打破学科壁垒。学生手持任务单,不再是被动听讲,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在武当山下,学生们体验太极,于起手推拿间感悟“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这何尝不是一堂关于和谐共生的生态哲思课?走进东风汽车博物馆,轰鸣的生产线与“马灯精神”的故事,让“实业报国”从口号变为可触可感的奋斗史诗。而最动人的一课,是与丹江口水库守水志愿者的面对面,他们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身影让“无私奉献”这个词才不再是苍白的符号,而是有面孔、有声音、有重量的真实存在。
我们设计的跨学科研学任务,不再是纸面上的作业,而是与眼前壮丽风景和伟大工程紧密相连的探索。知识,在双脚的丈量和双手的触摸中,变得立体而鲜活。
共情内生:从“共饮一江水”到“京堰一家亲”
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引发心灵的共鸣。当学生听完志愿者的故事,轻声感叹“长期坚守,真不容易”时;当他们凝望水库,说“想看看我们喝的水源头”时,我知道,感恩之心与责任之芽,已破土而生。这份情感的触动,源于与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建立的连接。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就应该是在真实可感的“小情”中,理解国计民生的“大事”,从而内化为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这趟溯源之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共饮一江水”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了“京堰一家亲”的血脉情深。这份由共情而生发的责任感,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它让学生懂得,作为北京的青少年,节约的每一滴水,都是对远方“守井人”最好的回报,都是对国家水资源安全最具体的贡献。
京堰情缘:一场惊艳之旅,一生精神滋养
这趟开往水源地的列车,亦是一趟开往教育本源的列车。这趟专列最宝贵的收获是让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看到,当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之中,它会自然而然地、深刻地发生。于我而言,它是一次宝贵的“备课”:我备下了武当山的文化底蕴,备下了丹江口的清澈之水,备下了东风汽车的轰鸣乐章,也备下了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那张被点燃的脸庞。
我更加坚信,新时代的思政课,就应如此——它应是行走的,是让知识在真实世界中落地生根,让情感在真实连接中丰沛流淌,让担当在真实感悟中坚毅成行。我们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这样的旅程,引导年轻的心灵去触摸、去感受、去思考。
这趟“惊艳之旅”结束了,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已将这份“京堰情缘”珍藏。这堂“大思政课”永不落幕,它将在我们未来的每一步中,回响、生长。
文/仇春华(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思政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