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这句源自闽西革命老区的质朴誓言,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中化作林裁缝一家的动人故事,也成为全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精神内核的动人注脚。荧幕之上,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革命领袖在1927至1935年间创建人民军队、奠基立制的峥嵘岁月;荧幕之外,是当代观众与这段青春为信仰炽热燃烧、生命为革命无畏牺牲的荣光历史的重逢与共鸣。11月19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代表等围绕该剧的创作历程、历史叙事、艺术创新、精神传承与社会反响展开深入研讨,全面分析了该剧的创作特色与时代价值。
电视剧《浴血荣光》导演、编剧陈力透露,为了这部戏,主创团队走遍了福建闽西革命老区,听到太多感人的故事。“正是这份感动,让我们选择了’领袖+人民’的双线叙事。我们坚持全实景拍摄九个月,有时一天往返四小时就能拍一两场戏。整个拍摄过程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百姓的热情帮助。最让我欣慰的是,播出后看到年轻人发弹幕说这是第一部没有倍速看的剧,看哭了,说这是属于他们的青春片。老区群众看剧后打来电话说,快回来吧,我们想你了。人民群众给予我们的真挚情谊,远胜名利虚名浮利。”
毛泽东饰演者王仁君谈到,要塑造好毛泽东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既要精准打磨其形神,更需要以血肉为器,注入时代的烈焰与灵魂的震颤。“我坚信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必须穿越三重淬炼之门:在历史的熔炉中锻造信仰的筋骨,在时代的迷雾里祛魅神性,显影真实的人性;最终深植于生活的沃土,以培根铸魂。”
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中表示,福建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厚的红色资源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深知运用优秀影视作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浴血荣光》的播出,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更是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教材。”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说,该剧突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在思想内涵、叙事结构、视听语言、技术运用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创新突破。“我们要坚持大历史观,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关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有大视野也要有小切口,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开调研,提炼生活至真至诚之美,还原人物至情至性之美,实现作品与人民群众奋斗实践的同频共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党委副书记、副召集人夏晓辉认为,该剧的创作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的有机统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匠心制作与技术赋能的有机统一。
文艺评论家李准指出《浴血荣光》在重大题材创作上有许多新开拓新贡献:主题上,以道路探索及其争论为枢纽,突出实践和创新的力量;内容上,浓墨重彩地、系统性地展现了众多革命先烈的牺牲;艺术表达上,导演陈力坚持“使情成体”,用情感冲突带出重大历史进程,全剧激情贯注、细节动人,在宏大场面中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感染力的统一;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眼中有定力、有光芒、有温情,“是同期毛泽东形象中最有光彩、最有深度的塑造。”
4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全景展现了1927年至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建与成长的光辉历程。该剧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后,陆续在全国卫视播出,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咪咕视频、哔哩哔哩、搜狐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该剧在央视一套首播期间创下平均收视率2.956%、单集最高收视率3.185%的佳绩,累计触达观众10.2亿人次,全网传播量突破12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