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朝阳区坚持做优金融、做大商务、做强科技、做精文化,推动主导产业“量质齐升”。
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育形成102家特色文创园区,其中百亿级园区5家;文体娱乐业收入总量保持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占全市总量的31.9%,增速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今年,31家产业园获评朝阳区文化产业特色园区。
标杆引领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能级提升
昨天,朝阳区公布了31家获认定的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名单并为其授牌。它们分为三个类别:
特色品牌类园区15家:首创·郎园Station、七棵树创意园、北京音乐产业园、东郎电影创意产业园、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双树云影视文化产业园、铜牛电影产业园、文心华策国际影视交流中心、塑三文化创意园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东进国际中心、醉库国际文创园、北京万荷文化艺术硅谷创意产业园、老故事503文化创意产业园、锦珑(北京)创意产业园。
文化科技类园区8家:798·751园区、E9区创新工场、恒通国际商务园、电通创意广场、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恒通国际创新园、伊莎文化广场、东枫德必WE人工智能创新基地。
文化消费类园区8家: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首创·郎园Vintage、E50·PARK&491空间、竞园、酷车小镇汽车文化产业园、潘家园旧货市场、浩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总社1949。
“此次评定31家文化产业特色园区,是朝阳区打造梯次培育体系的关键举措,我们希望通过标杆引领,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能级提升。”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量质齐升
102家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6200余家
“当前,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品质提升、错位发展成为园区立足的核心。”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帮助各园区精准把握行业趋势、破解发展难题,朝阳区出台多项举措机制,包括启动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计划、制定《朝阳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版)》等。
自2023年5月启动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计划以来,朝阳区构建起涵盖规划、培育、服务、评价在内的四大工作体系,推动园区发展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目前,全区共有102家文化产业园区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达611.9万平方米,其中88家源于工业厂房改造等存量空间转型升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200余家,文化企业占比超六成,在文化科技融合、文商旅体融合等领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依托《朝阳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版)》等政策,朝阳区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企业发展规模、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升级等7个方面的支持力度,持续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百花齐放
错位发展推动各业态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朝阳区各园区坚持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在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成果丰硕,呈现出“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生动局面。东进国际中心落地北京市首个游戏孵化器,构建从研发到发行的全链条孵化平台;首创·郎园Station建成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已汇聚60余家文化科技类生态伙伴,并落地一批垂直领域模型企业和示范场景;醉库国际文创园挂牌北京首个短剧短片产业基地,联合属地崔各庄乡,为剧组提供酒庄、美术馆等200个拍摄场景。
“这些特色园区通过聚焦细分领域、整合资源要素,不仅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更以具体项目和场景落地推动了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业态的深度融合,为朝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该负责人表示,朝阳区将持续以园区品质提升为抓手,深化文化与科技、旅游、消费等业态融合,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让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