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十堰市南水北调区域协作中心主任张吉来: 让十堰成为北京学生常态化研学基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9 11:19

近日,1000余名北京师生乘坐专列南下湖北十堰市,开展了为期5天的“我们都是收信人,同上一堂思政课——水润京华,缘起十堰”研学活动。此行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溯源来到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是一次饮水思源、历史溯源、科学探源的“京堰研学、惊艳之旅”。

十堰2.jpg

十堰市南水北调区域协作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吉来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希望通过这次研学,能让北京学生成为十堰形象的‘代言人’,通过北京学生让更多北京的家庭和更多的北京人了解十堰、认识十堰、走进十堰、支持十堰,让十堰成为北京学生常态化研学基地。”

十堰资源丰富多样 是理想的研学目的地

北青报:十堰研学资源的亮点是什么?

张吉来:第一,资源独特、内涵深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大国工程,涉及京津冀豫四省市1.18亿人口的饮水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牵挂中线工程,亲自写信叮嘱“要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北京学生把课堂开设在千里之外的世纪工程之下,是饮水思源之旅,能够在行走中培养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第二,资源多样、自成体系。十堰坐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十堰的守水护水实践是生动的生态文明课堂,武当山的古建筑群和太极文化是“文明探源”的优质载体,东风车城的工业遗产为研学提供了独特场景,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和“郧县人”遗址则是探索生命起源的绝佳教材。

第三,潜力无限、有唯一性。例如,武当文化、恐龙文化、汉水文化、绿松石文化等都具有唯一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全世界去寻源探秘、丰富提升、完善优化,是理想的研学目的地。

避免“走马观花” 让学生真正有所思、有所获

北青报:这次北京千名中学生赴十堰研学组织有序,可见十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确保研学活动顺利进行,十堰做了哪些准备?

张吉来:这次是十堰迎来的规模最大、课程最多、时间最长的研学团队,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压力。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有温度的研学服务,持续满足师生期待。

在组织保障体系上,十堰成立了高规格的京堰学生研学旅行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挂帅,多位市领导参与,统筹20余个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力量,形成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指挥协调中枢。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

在课程设置上,研学非普通旅游,核心在于教育内涵。如何将“护水寻源”、“文明探源”等主题课程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有所思、有所获,避免“走马观花”,需要课程设计、导师讲解和互动体验的深度融合。

十堰组建由教育部门牵头,文旅部门、在堰高校、研学基地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精心设计了“护水寻源”“文明探源”“历史溯源”“车城探访”四大主题课程,将大国工程、移民精神、生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课程资源矩阵。

此外,在筑牢安全底线和提升服务品质上我们都有周密的安排,保障研学活动组织有序,确保品质达标。

北青报:对于这次研学,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吗?

张吉来:结合这次千人大团的特点和十堰特色,我们做了不少特殊安排。比较突出的是开通“南水北调京堰研学专列”,学生乘专列直达丹江口市,还开设团体绿色通道,简化进出站流程,提升铁路出行体验,并在专列上营造浓厚的研学氛围,播放南水北调课程音频,组织互动活动,让旅程成为研学第一课。

同时,我们突出“守水护水”实践体验,在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特别安排了与“守井人”对话、献花、加入“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者队员等互动环节,让北京学生亲身感受水源地人民的责任担当,深化“饮水思源”的认识。

之后我们还会全程跟踪评估研学活动质量,收集北京师生反馈,调整优化行程与服务,为后续常态化、大规模开展京堰研学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发展研学经济促进两地交流 推动京堰对口协作

北青报:十堰抢抓研学经济发展机遇,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张吉来:十堰市发力研学经济,是基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长远发展的多重战略考量。通过研学活动,能够激活十堰独特资源,实现价值转化;深化京堰协作,拓展合作内涵;助推产业升级,激发全域活力。

南水北调构筑了北京与十堰特殊的“水缘”,十堰希望通过研学合作,将这种情谊延伸至青少年层面,让两地青少年在行走中涵养家国情怀,使研学交流成为推动两地对口协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

同时,研学经济能拉动“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助力推动京堰农业、工业、教育等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培育“文旅+农业”、“文旅+体育”等模式新增长点。

北青报:推动研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堰市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张吉来:接下来,十堰市将强化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推动课程体系化与基础设施升级,完善研学文创产品开发等配套服务,深化区域联动与常态化研学。

希望推动十堰本地学生与北京研学学生间的交流,深化情感联结。通过示范带动,把十堰作为北京常态化研学基地,带动更多北京学生来堰开展研学之旅。

让这份因水而结缘的情谊,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间

北青报:您对北京中学生有什么寄语吗?

张吉来:南水北调,连接京堰;时代潮流,奔涌向前。站在这一江清水北送的起点,愿你们在这片充满奉献与担当精神的土地上,既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锤炼品格,又增强本领。

希望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你们真正理解这一江清水的分量,成为连接两地的绿色使者,让这份因水而结缘的情谊,永远清澈,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高语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十堰五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7
研学日记|十堰秋山畔 田畴课里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6
研学日记 | 十堰研学之旅,处处是惊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5
3000万!京堰研学为啥“火”出圈?
十堰京堰协作 2025-11-14
十堰研学,北京中学生都有哪些感想和收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4
研学日记|行走的课堂:十堰山水间的文明寻根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3
多家权威媒体聚焦!北京中学生来十堰研学活动“火”出圈啦
十堰京堰协作 2025-11-11
乘坐首发高铁“研学专列”开启惊艳之旅,北京中学生千人团赴湖北十堰研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