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反复“胃痛”1年,服药见效甚微,一检查结石竟然几乎塞满胆囊,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2日消息,日前,援疆专家、该院胆胰外科唐启彬教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完成了一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从52岁患者李阿姨(化名)的胆囊内取出了大大小小将近1000粒结石。
“胆囊结石应该是右上腹痛,我一直是胃痛,怎么会是胆囊结石呢?”在喀地一院唐启彬教授的门诊,李阿姨提出了疑问。李阿姨在最近1年里反复出现胃痛不适,特别是进食后更加明显。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结果是“慢性胃炎”。李阿姨吃了胃药,虽然疼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略有减少,但近半个月以来疼痛的程度越来越重,长期服用的胃药好像也失去了作用。
经人介绍,李阿姨找到了唐启彬教授寻求帮助。唐启彬教授仔细询问了李阿姨的病史,认为她很可能是得了胆囊结石。此前,李阿姨在网上看过相关的知识,于是提出了上文的疑问。但在唐启彬教授的建议下,李阿姨还是接受了腹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检查结果让李阿姨惊呆了:密密麻麻的结石几乎塞满了整个胆囊。
2天后,唐教授为李阿姨做了腹腔镜胆囊摘除术。胆囊取出后剪开,全手术室的医生护士都惊呼起来:“这么多!”唐启彬教授介绍,李阿姨的胆囊里的全是大小不一的结石,大的黄豆大小,小的只有芝麻大小,装了将近半碗。事后仔细清点,共有将近1000粒大小不一结石!这是唐启彬教授从医将近30年中,从一位患者胆囊中取出最多粒数的结石的病例。
术后第二天,李阿姨顺利康复出院,1个月后随访,李阿姨的胃痛再也没有出现,以前稍微吃点油腻食物后的剧烈胃痛也消失了,胃口改善了很多。
唐启彬教授指出,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所谓胆囊结石,是胆汁内的某些成分在胆囊内沉积下来,形成泥沙或石头样的东西。其成分可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目前医学上有多种理论试图来解释胆囊结石的成因,但是都不是十分完美。
在一部分胆囊结石的人群中,可能一直没有症状,仅仅是在体检的时候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医学上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另有一部分人会有剧烈右上腹痛、发热等表现,临床上称为“胆绞痛、急性胆囊炎”;更多的胆囊结石患者只是有上腹隐痛不适等表现,这些人往往会当作胃病接受治疗,等到效果不佳时再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唐启彬教授介绍,对于体检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每年复查一次腹部B超检查即可。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为了避免出现上述合并症,目前均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成为了胆囊切除的标准化手术。手术创伤小,只需要在腹壁上开3个0.5—1.0cm的小孔,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后产生的大的疤痕。患者恢复快,术后当天就可以进食,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出院,一个星期后可以从事非体力劳动。条件允许时,腹腔镜胆囊手术还可以作为日间手术开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
编辑/李涛
校对/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