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在高山仰止和自我感动之间
北青艺评
2025-01-04
+ 关注

近年来,音乐剧演出市场的火热,使得引进、创作、演出等赛道不断吸引新的从业者参与。以往鲜少演出音乐剧的国家大剧院也进军这一艺术门类,在2024年年末以原创音乐剧的形式将名著《战争与和平》搬上舞台。

经典改编也可自成经典

列夫·托尔斯泰的旷世巨著《战争与和平》长达130余万字,历时六年完成,人物超过500个,反映俄国1805年到1820年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享誉世界。它被不断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等艺术形式,在不同的舞台绽放魅力。如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的同名电影便是众多改编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一部,曾先后获苏、美两国顶级电影大奖。影片总时长超过400分钟,以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几乎做到了全面再现原著内容,被誉为苏联电影史上的杰作。

2024年下半年,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出品、已故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执导的话剧《战争与和平》来到中国巡演。近五个小时的演出中,忠实原著与创造诗意水乳交融,舞台呈现举重若轻,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演员表演精准克制又灵动鲜活。托尔斯泰笔下的命运、苦难、爱与希望都浓缩在一方舞台之上,深邃悠远,震撼人心。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的电影《战争与和平》

此次国家大剧院的制作,是《战争与和平》延伸出的第一部同名音乐剧作品。在此之前,也有取材于原著部分内容的音乐剧——2024年1月,中美团队联合制作的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上演。该剧改编自《战争与和平》第二卷第五部的内容,原版于2016年在百老汇演出后,曾被赞为“百老汇自《汉密尔顿》之后最具创新性的音乐剧”。此次联合制作版在上海的演出也备受好评——剧场被改造为俄国宫廷舞会现场,四个环形池座与舞台融为一体,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用音乐完成人物复杂蜕变

与《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的部分取材不同,大剧院版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尝试以大制作整体展现这部鸿篇巨著,呈现出庄严厚重的气质。

音乐剧要靠音乐讲故事,旋律是否动听、是否有记忆点,关系到作品的最终效果。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作曲采用电影音乐的建制,以交响乐铺底,运用管弦乐、俄罗斯民间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Hip-Hop等元素,以现代而多元的音乐语言呈现丰富的音乐风格。表现战争场面时,宏大的管弦乐合奏充满力量感与压迫感,节奏强烈如波涛汹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和平段落”中轻柔婉转的弦乐与琴声,悠扬如微风拂过心头。

在音乐的塑造中,娜塔莎从天真烂漫到经历生活锤炼,完成鲜明的变化和成长,她的唱段也随着剧情发展不断丰满、成熟。前期娜塔莎的音乐动机多用跳跃的钢琴和弦乐,后期则逐渐变得稳重。全剧倒数第二个唱段《你未曾离开》是娜塔莎在安德烈去世后的一首独唱,曲调温柔忧伤,唱出了娜塔莎对爱人的思念和她的蜕变。

皮埃尔在突然继承父亲的巨额遗产后,成为上流社会议论的对象。他与仆人们合作的唱段《我只是一个私生子》,用轻松诙谐的旋律和编曲,反映周围人、事、物的剧烈变化;《我就是一个多余的人》也体现出他面对社会地位陡然变化时的纠结与迷茫。

剧中,安德烈承担了大段的吟唱和咏叹。亲眼目睹战友殉国后的唱段《牺牲》宏大磅礴,唱出他为祖国献身的坚定决心;《我曾经憎恶的生活》则抒发着安德烈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他经历战争后的思想变化。

舞台想象力兑现文学之妙

LED屏幕、激光灯、投影仪等技术手段与璀璨的吊灯、悬挂两侧的微缩星球、立柱等布景相配合,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的舞台展现出虚实交融的氛围,兼具现代感与古典美。

全剧开场,原著中一个不易被关注的情节在舞台上还原。小说里,1805年俄法战争的战场之上,两军对峙。这时的拿破仑却优雅地吃着早餐,从容淡定地看着炮火连天的战场,战争仿佛一场盛大的表演。音乐剧中,当大幕升起,拿破仑走上舞台,在台口一侧安坐。侍从端上美食,餐盘盖揭开,他开始优雅地进餐。与此同时,如同半个法贝热彩蛋的半圆形穹顶,倾斜悬挂在舞台中央,一场俄国贵族舞会正在举行。然而浮华之下暗潮汹涌,贵族生活大厦将倾,纸醉金迷的人们仿佛已是拿破仑的盘中餐。

近三小时的演出中,这一可以变换的球体始终是舞台主要视觉元素。随着剧情变化,球体分裂、拼合,时而是宫殿的穹顶、花园的凉亭、气派的宅院,时而是浩瀚无垠的星空、满目疮痍的战场……全剧尾声,分为几瓣的球体终于合为一体,拼成一个蔚蓝的地球,正如原著名字里的“和平”,在俄语中并不是指宁静生活,而是代表由地球构成的“世界”。世界与宇宙生生不息,如托尔斯泰所言:“只要生命还在,幸福便永存。”

追求通俗勿失隽永意蕴

近年来,经典文学改编成为戏剧界的“热门操作”,这一趋势体现出戏剧重回文学传统和精神内核的转向。可以说,改编经典文学IP、以时下流行的艺术形式让皇皇巨著被更多人看到,无疑是可贵的尝试。虽然改编作品天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如何通过恰当的舞台手段,让文本所具有的诗意、哲思与人文精神展翅飞翔,是改编创作面临的考验。

《战争与和平》是厚重的,如同该版音乐剧导演阿丽娜·切维克所说,故事中的个人悲剧因战争的残酷现实而愈显深重,但也正因如此,他们获得了重生的契机和全新的生活方向,在痛苦与迷茫中拼命寻找通往内心与幸福的道路。因此,被化为舞台作品的《战争与和平》,相较于热烈激昂的外放,更需要克制的分寸;除了有华丽震撼的舞美,更要有直击内心的表达;可以追求朗朗上口和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放弃文学之美与隽永的意蕴;宏大场面固然能收获一时的赞叹,人文内涵精髓才能长久地激荡人心。毕竟,托翁的如椽巨笔并不只想为后人讲述爱情故事、往日风烟,甚至也不止于表现战争与和平本身。而后来的我们,多是抱着高山仰止的心态领会其中精妙,但也总要努力跋涉攀登,更不可停留于自我感动和自我满足。唯有如此,方能搭建起那座连接文学与戏剧、过去与现在、经典与我们的桥梁。

作为恢宏壮丽的史诗级作品,《战争与和平》对历史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入描摹、对信仰与意义的深度探究,已无需赘述。这幅19世纪的俄国画卷是那样迷人,释放出穿越时空的文学与思想之力。人们之所以反复阅读经典,就是因为当我们陷入困境时,经典会击碎时间,来到我们面前。交织苦难与幸福的《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而在不断的改编中,我们也反复确证着经典所具有的丰沛广阔的开掘空间。每一次改编,都是不同艺术形式间的一次共舞,让这些闪光的作品裙裾飞扬,跃动心头。

文/鑫荧

《战争与和平》供图/国家大剧院

编辑/于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