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学万学,要学会做人。”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人品从来都是人立足于世间的通行证,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处世的底线。
所以人这一生,丢什么也不能丢了人品。
把人品经营好,生活才能过关,事业才能过关,人生才能圆满。
01
遇利不贪,自律者出众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赤壁赋》
《王阳明家训》中有言:“毋贪利。”
贪,看似是得,实则是失。
就像“色字头上一把刀”,一味的贪求,最终只会把“贪”变成“贫”。
《后汉书》记载,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史杨震,为官正直,清廉自守,不屈权贵。
有一次故人王密去看望杨震,晚上夜深人静之时,送给杨震黄金十斤,杨震拒收。
王密说:“夜幕无人知。”
杨震却正声而道:“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王密听后惭愧地离开。
杨震因遇利不贪,表里如一,坦荡做人,史留贤名。
很赞同《菜根谭》里的一句话:“不求非分之福,不贪无故之获,唯知足少欲者,身心自在。”
生活中,物欲寡淡之人,常常能够自足自乐,活得轻松惬意。
相反,若一个人总是贪心不足,往往容易误入歧途,甚至断送美好的人生。
所以不贪,既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修行。
世间繁华,欲迷人眼,只有不断修德修行,才能守住自己,进而守住人生。
02
遇事不责,大度者成事
大道之行,不责于人。——《道德经》
有个名叫韩宗儒的人,喜吃羊肉且与苏轼交情较深。
于是,他隔三岔五给苏轼写信,苏轼回信后,他就拿苏轼的手迹换钱,买羊肉吃。
后来黄庭坚知道了,就拿苏轼开玩笑: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今有老师以字换羊啦!苏轼听完哈哈大笑。
一天,苏轼公务繁忙,韩宗儒一日之内连写了几封信,还专门派了一个人站在门外等候回函,“立庭下督索甚急”。
苏轼幽默地告诉来人:“回去告诉韩宗儒先生,本官今日断屠!”
韩宗儒拿私人书信换钱,确实不太厚道。
但是苏轼却一笑置之,他的拒绝很幽默,没有让长篇大论,上纲上线,让韩宗儒失了面子。
人活在世上,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不顺心的事。
彼此指摘埋怨,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不妨大度处之,置之一笑。
古人说: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宽容是一种心量,更是一种格局。
有大心量者,方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气候。
遇事少一分求全责备,遇人多一分大度善良,任他白云苍狗、世事沧桑,都可笑听风雨,坐看云卷云舒。
03
遇人不欺,厚道者有福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古语有云:“欺人者必自欺,辱人者必自辱。”
人与人相处的因果,莫过于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才真。
真诚,是做人的基石,也是立世的基础。
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有一位宰相叫陆元方,他想卖掉洛阳城里的一所房子。
家人已经找好了买主,马上就要付款了,他却给买房人说:这个房子哪里都好,就是没有排水的地方。
买主听了,马上就放弃了买房的打算。
买主走后,家人都埋怨陆元方太傻。
陆元方却说:宅子可以不卖,但是不能欺骗他们。
虽然卖宅失败了,但是陆元方的不欺人不骗人的名声却传开了。
皇帝和同僚都对他也赞赏有加。
古人说:君子必诚其意。
真正的君子一定要使自己内心诚实,才能无愧自己,无愧天地。
树要直,人要实。
无论何时,不欺骗、不伤害,修得了以诚待人,定然能遇见真心;修得了以信处事,福报自会随之而来。
有位作家说:“一个人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他的饰物,而是他的人品和智慧。”
身处高处时,人品会为你托底,身处低谷时,人品是你向上的阶梯。
无论何时何地,把人品放在第一,让它做你的底牌,你将永远都有底气!
关注诗词天地,余生,愿做一个品正之人,食之香甜,寝之亦安,自是一生幸福,稳稳当当。
*文章内容综合来源于网络,编辑:三月。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