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尚意(退休媒体人)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多都有连环画情结,小时候的成长也都少不了连环画的陪伴。
我小时候爱看小人书,还捉土鳖换连环画看,直到工作后,我从南郊下班回北城的家,骑车路过王府井或特意跑一趟花市,时不时就到那儿的新华书店里转转,翻翻少儿读物和连环画,碰上好的就买。不是看故事有没有意思,而是看画得好赖。
后来我到报社当美术编辑,那时连环画出版社的吴国英常到我家串门,约我画过水粉儿童连环画,还有一些普通的黑白连环画。那感觉真好,又练习又有成果还添了收入。虽然我的作品和那些连环画大家不能比,但好赖也是画过。
2018年春天某日,我收拾书柜,发现了25年前河北美术出版社寄给我的挂号信(那时北京青年报还租朝阳门小学地下室办公,每月工资条上都有“地下室工作补贴”)。这是给人家画的一些抗日战争题材连环画,其中有地方不合格,被打回来重新画。那时人们的工作态度真没的说。至于最后是否出版、咋出版的、叫啥名字,都想不起来了。
出版社同志认真负责,比如一幅旁边注好“日军的钢盔不像”。另一幅的批注是“鬼子头儿的表情不对”,对此我不大赞同,我画的鬼子表情“亲切”是装的,他要拿钞票收买中国司机,为“上海事变”中的日军送军火。我啥时候都不隐瞒自己的看法,但您拍了板俺一定照办,不管是在本单位还是外单位。
“两人关系?”“文画关系?”提出这问题是认真的内行。首先是既仔细又负责,绝无“差不多就得了”;其次这是内行专家之言,一个画面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呈现,更要说明人物关系。所以一个画连环画的就应该是一个导演,在画纸上用人物、场景、视角、景别等手法,导演出预想的戏剧。事实上就曾有导演受连环画影响,其导演手记就是比文字更直观的一幅幅的画面。
有一幅上编辑批了“画面请再考虑”。画面人物形象让我想到马上就是“清明时节”,当年我是以辛劳一生的老妈为模特画出的。这是老妈想我了,还是我想老妈了,让我今天看到她老人家的面容?过几天祭扫时再和您见面。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画连环画是众多美术工作者工资之外的主要财源。现在许多响当当的大名家,在那时都有精彩的“小人书”作品问世。画家杨兆麟回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1956年开始陆续出版的连环画《三国演义》,直到1963年,60本才全部出齐,共有约7000幅图画。累计印数超过一亿册,创造了连环画的发行量之最。据《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卷》记载:上世纪80年代,连环画发展迎来鼎盛时期。仅1982年全国就出版了连环画册2100多种、8.6亿册,这是新中国的最高纪录,那个时候全国人口才十亿出头,可见小人书的市场有多大。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还置身北新桥板桥南巷,在人美社印刷厂的一栋小楼里办公,我曾在那里看到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原稿。常规的连环画原稿都画在出版社统一的16开大小的稿纸上,而沈尧伊的原稿全用的是二尺多见方的自己加工过的画纸,装了好几个大木箱,可见工程之大。而回报,只是获了许多奖的一套连环画。
2004年,《长征之路——沈尧伊风景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前,他因事到北青报美编室,还顺便送给我一本展览作品画册,其中就包括了“红飘带”的素材,很引人眼球;到了展出现场,如织的人流为画作所感染,那种尽情挥洒的艺术力量,在审美层次上更上一层楼,就如观众的留言:“大气磅礴,无愧时代”。
美术作品有了市场,连环画就少了优秀作者,甚至那些老的连环画工作者也搁笔了。没办法,人家招呼大写意多痛快,工夫不大,价值不小,凭什么还吭哧吭哧画“小人书”?赶上空调没普及的时候,画几百页连环画稿,让电扇吹得半边膀子麻木,都快偏瘫了,还不抵一挥而就画幅国画值钱。
1951年创刊的《连环画报》,黄金时代是上世纪80年代,《枫》和《人到中年》等享誉全国的作品出版,最高印行到120万份。那是我每期必买,或是到北总布胡同人美社时朋友必送的刊物,后来销量骤降到1万份左右,且已成为中国仅存的连环画画刊。连环画出版社的《中国连环画》杂志,还有曾经很叫座的如《富春江画报》及《河北画报》等,早就“黄鹤一去不复返”。
虽然后来收藏品市场上又兴起过一股“小人书热”,但收藏的属性决定了印数的规模,所以终究改变不了其江河日下的局面。随着国门大开,“动漫”日渐“主流”。“引进”自然包括方方面面,但生吞活剥难免消化不良,我也失去了关注“小人书”的兴致。2024.10.14
绘图/焦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