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黄山脚下的黟县制定出台了10条支持数字游民共居共创政策。政策明确,设立100万元数字游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毕业年度内来黟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字游民,符合条件的给予3000元一次性就业补贴;对毕业2年内首次来黟县创办小微企业的高校毕业生数字游民,符合条件的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此外,全年引进800人次(每人在黟县连续住满15天为1人次)以上的数字游民企业、机构,经核定按每人次500元给予奖补,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就此看来,可谓是“含金量”十足。
其实不仅黟县,近来,“数字游民”出现在多地政府的发展“任务清单”中。比如,安徽黄山、四川资阳、浙江丽水等都聚焦这一群体,不约而同提出吸引数字游民集聚,搭建面向这一群体的创意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数字游民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
问题来了,什么是数字游民?你也许对这个名称感到陌生,但对他们的生活一定有所耳闻甚至亲眼所见。他们只工作不上班,乘兴而来又飘然远引;他们远离朝九晚六的传统工作模式,逃离逼仄的格子间,选择一种生活与工作更平衡,也更灵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不用太担心他们的生计问题,他们大多具备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这使得他们能在数字技术与零工经济的强势崛起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任何地方远程工作成为可能。
数字游民的出现,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数字时代的就业,必然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价值理念的更新,也让这种“游牧”的方式更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此前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超过7成的“00后”表示愿意成为数字游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变革以及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游民的数量还将不断增加。目前多地发力打造数字游民社区,其所映照的正是这一群体加速崛起的现实。
不过,不同于一般的远程工作者,数字游民的“自由随心飞”多是由兴趣与爱好驱动的。而且不同于从城市到乡村的“向上”流动逻辑,他们多反向而行之,那些自然环境更好、文化体验更丰富,当然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因能满足他们闲适的精神需求而多成为他们的理想之选。在数字游民群体中,浙江安吉、云南大理、海南陵水、广西柳州、武汉汉口等地备受青睐。
对于这些地方来说,数字游民远算不上“返乡”,充其量只能算是“入乡”,因此,在乡村的关系网络中,他们算是弱连接,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许多艺术家、科技工作者、创业者在乡村建立工作室、实训基地等,甚至只是以自己为IP的网络传播,通过资源要素的整合和转化,为乡村带去更多的可能性,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
如何让乡村成为更多数字游民的心之所向,同时让数字游民成为释放乡村发展潜力的基点?换句话说,如何成全这种“双向奔赴”?这正是当下不少地方都在努力求解的。不论是哪种解法,核心可能还是要围绕“人”做文章,通过多种努力,给数字游民以归属感,让他们更顺利融入当地社会,更顺畅释放自身潜能,更便捷获得相关保障。如此,也许“游走”是短暂的,但仍无碍于从“小我”中跳脱出来,在更广阔的舞台中实现个体价值。
文/光明网评论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