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有人乘坐高铁追寻“诗和远方”,有人开着新能源汽车走亲访友,有人宅在家里刷着智能手机看视频……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都与中国制造密不可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历史与实践表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一国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其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我国工业经济在设备落后、产能低下的薄弱基础上艰难起步。经过75年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了规模总量的跨越式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以强大的实力推动我国由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位,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6.2%,占全球比重约30%,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75年前,我国仅有少量的对外出口。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并全面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截至2023年,我国已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不断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2023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比达58.5%,其中,汽车出口522万辆,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靠自主创新。回顾75年历程,工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工业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作出重要部署,这为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新征程上,乘“数”而上、向“新”提质,瞄准“高科技”、追求“高效能”、迈向“高质量”,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国制造必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邓浩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