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空经济,既要制造出安全可靠的飞行器,也需要规划出便捷合理的航路,同时更要有类似红绿灯的空中交通指挥系统,在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呢?
9月14日8时30分,我国首架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艇在广西桂林阳朔成功试飞,并即将交付客户。
载人飞艇不仅可以用于空中游览,还能用来应急救援、航空物探。从无人机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再到载人飞艇,任何低空飞行器都要取得型号合格证、适航证和生产许可证,三证齐全才能进入商业运营。
作为产业创新与技术融合的新产物,多家低空飞行器制造企业都在一边造飞机,一边申请“三证”。安徽合肥一家专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制造的企业,眼下最要紧的工作,就是推进一款机型的初始适航认证进度,以尽快取得型号合格证。
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是近些年兴起的低空经济新赛道。这家企业研制的航空器,在结构设计、动力布局等方面有许多创新,但由于缺乏参考标准和先例,这无形中增加了适航认证的难度。
适航审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流程多、周期长之外,巨大的资金投入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贾思源:根据以往的这些飞行器,适航审定投入的经验,平均计算每公斤是十万元,我们现在适航审定的这架飞机起飞总重是740公斤,所以它的适航审定投入,基本上就在七千万元以上。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快低空经济产业布局,如何让飞机既能造出来,又能顺利投入运营,是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处长陈思认为,目前国内要发展低空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并不难,难的是飞机如何飞起来。
据了解,合肥市政府正在联合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谋划筹建面向通用航空的“适航技术服务中心”,为低空飞行器制造企业提供综合性适航认证服务,以支撑低空经济快速发展。
建立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适航安全设施、标准、体系,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当下面向低空经济发展的适航资源不足,是亟需补齐的短板。中国航空学会适航分会委员、电动航空分会委员金镭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属于适航管理范畴的可能有两三千家企业,4000多个型号,有适航审定需求的型号目前大约有七八百个。
眼下,为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已经在积极采取措施,在传统的适航管理体系和模式下,对通用航空和无人机实行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放管结合以放为主,并鼓励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标准要求。(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