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健康科普日渐风靡,不少医生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形式,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健康知识,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医生”。不过,据媒体报道,不少“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不惜编造剧情、擦边软色情,然后乱入带货、开展不当营销,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
医生主动参与健康卫生知识科普,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早已成为趋势。此举不仅能够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也将真正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使之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从国家层面看,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也被列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的首位。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然而,鼓励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专业门槛乱入,更不能胡编乱造剧情,乃至为牟利而搞私域引流。专业人士要有专业人士的样子,“网红医生”擦边乱入本身也是一种病。
“网红医生”向大众传播医学知识,形式可以活泼,表达也应当追求新颖。这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也符合公众的接受心理。但专业的底线不能失守,职业的边界不能模糊。如今不少“网红医生”总是发布远超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普内容。外科医生跨界分享肠胃健康知识,耳鼻喉科医生涵盖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还有医生热衷于讲解两性知识,发布大量“同房”“夫妻生活”“性知识”等私密话题内容。如此操作,似乎与“医生”多少有些不搭界了。
此外,医生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应该着眼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水平,而非带货卖药。这二者其实是存在一定界限的。医生问诊、病人求治,是一个专业、细致的互动过程,既然线上“网红医生”无法做到线下门诊那样详细了解病人病情,那么,随随便便推荐药品,未免太不负责任。何况,目前多部政策性文件都对医生直播带货加以限制。《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更是明确提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当下,整治“网红医生”乱象,阻击“伪科普”,首先要夯实平台责任,强化网络平台对医生认证信息的审核和管理,确保所有认证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对于一些编造身份,以为穿上一件白大褂就是医生的博主,必须清退封禁;对于带节奏、编造离奇剧情,特别是采用统一文案搞病毒式克隆传播的“网红医生”,更要给予警示处罚。
其次,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也要做到有放有收、收放自如。一方面,要鼓励医务人员主动触网科普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医疗视频直播及网络问诊的约束与监管,对于利用医生身份进行直播带货的账号予以封禁,坚决杜绝违规行为。
当然,从根本上讲,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还是要增强科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参与科普,并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真科普”的声音洪亮了,让科学的阳光照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则“伪科普”自然也就少了乃至没了市场。
那些擦边乱入的“网红医生”,总喜欢给人开方卖药,殊不知,他们本身也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病症,该治治了。
文/龙之朱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