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有责任有义务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上走在前列,阅读空间的打造无疑是一个重要着力点。以书籍带动流量价值,为相关行业生长打开新的空间,正在成为更好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刺激城市文化消费的有益经验。
2024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之一——“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9月13日至9月23日在地坛公园举行。40万种展销图书,地坛文化讲堂、书香中秋之夜等百余场文化活动,将共同组成一场文化盛宴,“书虫”有福了!
逛地坛书市,是北京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五坛八庙”之一,地坛见证过京城近五百年烟云,向来是人们心中的文化地标。上世纪90年代,作家史铁生写下名篇《我与地坛》,这段心灵独白在感染一代代读者的同时,也赋予了地坛又一重人文色彩。人文气质的相通,让地坛与书市的结合水到渠成,并在无数北京人的成长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地坛书市重张后的火热盛况,足以说明文化情怀的影响力之大。
作为历史上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北京文化氛围浓厚,书摊书肆星罗棋布。仅“东西两场、南北两街”(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琉璃厂街、隆福寺街),就不知留下了多少大师的流连身影。《鲁迅日记》里写道,“观旧书,价贵不可买,遇相识者甚多。”知识分子的人文情趣潜移默化地引领着社会风尚,很多市民都有淘书、读书、藏书的习惯。有人说,逛书市就像要去买第一茬香椿、熬二八酱、腌糖蒜一样,是北京人的生活仪式感。纵然阅读习惯变化导致纸质书式微,但这座城市的书缘静水流深。一位作家感慨,“北京的高校多,图书馆多,书店多,爱读书的人也多……尤其容易觅得三五志同道合的读友,这正是我喜爱北京的一个原因。”人文荟萃、书香绕城,爱书人在这里实现了诗意地栖居。
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当代人向往的城市生活,显然不只于拥有林立的高楼、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还有一呼一吸即可感受的文化气息。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有责任有义务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上走在前列,阅读空间的打造无疑是一个重要着力点。借由书市书店等文化客厅,人们既可读书、淘书,又能听讲座、买文创、会书友,这份现实愉悦是虚拟世界无法提供的。当脉脉书香更充分地融入城市肌理、市民生活,最终将沉淀为这座城市的软实力。目前,北京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根据国际一般经验,这预示着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扩张时代。以书籍带动流量价值,为相关行业生长打开新的空间,正在成为更好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刺激城市文化消费的有益经验。可以说,书籍在很多维度上都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能。
历史底蕴、人文价值、消费潜力的内在贯通,激励着北京在书香城市建设上不待扬鞭自奋蹄。近些年相关部门坚持不懈的投入,已经化作可触可感的获得感。从一个爱书人的需求出发,阅读空间触手可及,大型图书馆、综合书城、24小时书店、特色网红书店,多元化的风格总能让人找到心中所好;文化活动精彩不断,北京十月文学月、“京华好书”推荐、非遗体验、围炉煮茶等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旧书流通更加顺畅,持续擦亮“旧书新知”品牌,旧书展销平台盘活了阅读资源……一套组合拳打造出文化的良性生态圈,让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体验到书香浸润的生活方式。
书香社会,不仅仅是一家家书店、一座座图书馆、一个个阅读空间烘托出来的,更是悠悠时光不断沉淀出来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培厚北京的人文气韵还需绵绵用力、细水长流。着眼日益高涨且愈发多元的文化需求,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做好加法。就拿旧书的流通来说,相关市场的活跃,不能纯粹依靠经济逻辑,而要建立起更完善的机制维系起这个圈子的情谊。很多人出清旧书好比嫁女,一定要找到真正“对胃口”的爱书人或机构,但如何高效便捷地联系到对方?有的旧书回收点往往依托于书集存在,能否设点多一些,逐步常态化?期待相关部门继续努力,用务实行动展现文化建设的诚意和内功。
“兜里仅剩几十块钱,也难抑买书的冲动”“自行车上驮着一摞书,心满意足地走在大街上”这是上世纪许多爱书人的真实写照。在读“屏”时代沉浸已久,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追求摩挲纸张、墨香袭来、思绪飞扬的精神愉悦。以地坛书市为代表的一批文化活动重新流行,正是一个生动注释。书与人、书与城,彼此需要,相互成全。相信在这座文化名城,我们都能获得一片静谧的精神避风港。
文/崔文佳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