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想跟您再聊聊,您愿意再听我说说吗?”当周韵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法官就知道,这个案子的调解能成功。8月22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民事纠纷调解经过,消费者与教育公司签协议,约定支付12万培训费,由该公司对消费者进行培训并提供某航空公司安全员的工作机会。培训结束,消费者并未获得安全员工作,因此要求退费,但教育公司认为培训已经进行,未被录用是当事人的原因。经历三年调解,教育公司最终答应退款。
案件事实并不复杂。三年前,小姜与周韵和其所在的某教育公司达成协议,约定由李平对小姜进行培训,并提供某航空公司安全员的工作机会。为此,小姜支付培训费12万元。
然而,培训完成后,小姜未能如愿得到工作机会,周韵及教育公司却拒绝退款。“该有的培训都进行了,小姜未被录用是因为他没通过航空公司的体能测试,属于他自己的原因。”可小姜认为,不论是否进行了培训,只要没被录用为安全员,对方就应该全额退款。
庭审中,双方分歧很大,一时间剑拔弩张,互相指责,情绪越来越激动。眼看着状况即将失控,法官赶紧制止了他们的争吵。
“各方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即可,平复下情绪,不要再争吵了。三年多了,要是能说服对方,还至于对簿公堂吗?刚才你们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现在我总结一下各方的意见,如果有问题,我会给各位再行补充的时间。”
这样做,一方面当事人知道他们的意见法官认真听了,增进对法官的信任;另一方面,庭审的效率也能得到提升,清晰准确的笔录内容便于案件后续的审理。
“小姜的核心诉求在于退款,主要依据是……”“周韵认为自己提供的是居间服务,求职结果不影响服务费的收取……”“李平主张培训已完成,小姜未能被录取是由于自身原因……”三分钟的时间里,法官简要总结了各方的意见。各方紧蹙的眉头逐渐舒展,因争吵而涨得通红的脸色也慢慢缓和。各方终于冷静下来,法官也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信任与期待。
有了信任,调解还难吗?法官赶紧趁热打铁:“三年了,这件事一直在困扰大家,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很多精力处理诉讼。我们今天不说谁对谁错,希望大家能够本着解决问题的角度,咱们一起想办法,彻底结束纷争。调解,只说怎么解决。再简单一点说,退不退钱,退多少,什么时间退。”
这个时候,周韵说话了:“法官,我想跟您再聊聊,您愿意再听我说说吗?”“你说吧,我听着。”周韵又补充说明了一些案件背景,关于公司经营的不容易,之前为了履行协议而为小姜求职付出的努力等等。法官知道,有时候当事人想多表达一些,其实是为了给压抑的情绪找一个出口,耐心的倾听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法官,我想说的说完了。”还没等法官回应,周韵继续说:“三年了,没有人认真听我说过这件事,您是唯一的一个。所以,我接受您的建议,承担我应该承担的退款义务。一周之内,我退钱,退不了我再付5000违约金。”在周韵的带动下,李平作出了同样的承诺。
几天后,周韵打来电话:“法官,我已经提前把该退的钱退了,您放心。另外,我制作了一面锦旗、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您为了帮我们解决矛盾做了这么多工作。”李平也履行了调解书中的退款承诺,至此,案件圆满结案。
三分钟很短,转瞬即逝,但法庭上关键的三分钟,却可能化解一桩积累多年的矛盾。锦旗上“三载讼案正曲直,一堂明镜断是非”,正是最好的诠释。(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通讯员 郭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王朝
校对/李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