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青年:侯印国
生于:1989年
江湖本领:古典文献、自媒体
最新动作:出版《中国撸猫简史》
写一本给猫的书,算不算铲屎官的最高境界?当身穿黑T恤的侯印国出现在我的视线内时,我不由得心中暗笑,因为他的T恤上沾满了长长短短的猫毛,加上圆润富态的暖男面容,简直是标准的猫爸形象。
我没问侯印国养有几只猫,只看他的新著《中国撸猫简史》,厚厚一本几十万字,可都是在猫猫的陪伴下码出来的。侯印国有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背景,《中国撸猫简史》从先秦两汉一直梳理到明清,详细介绍了关于猫的各种事情,诸如猫是怎样从野外进入人类社会继而成为宠物的;猫奴们习以为常的宠物美容古代就有,当时被称为“改猫犬”;逗猫棒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唐宋时期就有了,人家还有好听高端的名字,叫“红丝标杖”;平时不太为人了解的猫神、猫妖、猫精怪也被他历数了一遍。这些知识实在是有趣,而侯印国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
也借由本期人物,《天天副刊》将在人物报道中辟出“青史”一系,拟将当代青年中的优秀人物收入其中,作为青年读者们的成长榜样或前行伙伴。
【求学】
一套“新世纪万有文库”为他打下基础
侯印国写《中国撸猫简史》,并非空穴来风。
侯印国毕业于南京大学,是一位冉冉上升的青年学者。1989年出生的他初中时就对文史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喜欢读文言文原作。上高中时,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可以说是侯印国古典文学的入门书。这套书缘起民国时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先生出版的“万有文库”,其初衷就在于“使得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家庭乃至新建的图书馆,都可以通过最经济、最系统的方式,方便地建立其基本收藏”。“新世纪万有文库”定价很便宜,往往只要几元钱一本。当时十一二岁的侯印国自看上这套书后就常去捡废品,攒够一本书的钱就买一本。
当同学们的古文阅读还停留在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时,侯印国在读宋代程大昌的《考古编》。他喜欢上了唐宋明各朝代的笔记,“一条一条很好玩儿,我很喜欢读这种好玩儿的书。”这样的阅读,也为侯印国日后书写古人的日常生活打了些基础。
大学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一心要学中文,想做一个教中文的老师。南京大学相关专业有两个: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侯印国选择了古典文献。本科学年论文和研究生论文都由武秀成老师指导。
侯印国的大学是靠助学贷款读下来的,因为家里确实比较困难。“我入学时家里学费不够。”结果报到当天,侯印国看到学校报到处有贫困生的绿色通道,他马上跑去讲明家庭情况。“老师给了我一个信封和一套生活物品,暖瓶、被子什么的,信封他让我回宿舍再打开。”到宿舍打开信封,侯印国看到里面有2000元现金,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当时就觉得很感动,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对母校特别感恩。”
【支教】
为学生们做点事,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
侯印国学业成绩不错,又酷爱研究,本科期间已经发表数篇论文,拿过基础学科论坛的一等奖,但他毕业时依然选择先去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所中学支教,为期一年。
支教那一年侯印国既教语文又教地理,学生集中住校,周末回家。他发现经常有学生中途辍学,为此他没少去做家访。一次家访一个女生后,他格外受到了触动。
侯印国和女孩约好周末时间家访,女孩非常开心,满怀期待,因为老师来家访对她来说是一件极光荣的事。侯印国早上6点出门,8点到了一个山脚下的猪圈,那是他们约好见面的地方。
侯印国左顾右盼也不见人影,只好给学生打电话。女孩说一早就站在山顶上等老师了,但没看到你。侯印国描述猪圈的样貌,里面有花猪黑猪,女孩说老师不对,那是别人家的猪,你再翻一个山才到我家的猪圈。侯印国只好再翻一座山,“那天中午11点才翻到她家。”
在女孩家里,侯印国感觉女生妈妈行为举止有些古怪,后来才知道女孩爸爸因外出打猎出事故而去世,女孩妈妈当时怀着孕,受到打击而精神出了问题。侯印国体会到这个家庭的不容易,继而产生了一种强烈冲动:为她们做点事,让她们生活得好一些,让女孩不至于过早退学。
侯印国发起了筹款。“特别快,大概7天时间,第一批筹到200多万元。这笔钱用一对一的方式,一个孩子一年1000块钱,可以解决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这之后,侯印国又筹得一笔钱,帮助学校建起了一座小楼。当年,中央电视台还曾以侯印国的支教为主题拍了一部公益广告片,在央视一套和农村频道的广而告之栏目播出了两三年。
学校教学楼建成的时候,侯印国已经回南京大学读研究生。乡村学校的老师兴奋地给侯印国发来微信视频:学校师生在一起升旗,庆祝教学楼建成。
侯印国2011年支教,2012年夏天,他带着他曾经的50多个学生到南京,做过一期夏令营活动。“我安排他们住在南京大学校园里,每天早上先请南大的教授给他们上一堂科普课,之后就带他们到处去玩。”
这一次夏令营,很多孩子吃到了人生第一次麦当劳,第一次去了中山陵。让侯印国特别感动的是,“南京的各个景点都特别欢迎他们,派最好的讲解员来接待,给孩子们做讲解。”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在长江边上的一座游乐场,孩子们坐上摩天轮,侯印国站在旋转的巨大摩天轮下面仰着头,看着他的孩子们在天上一圈一圈地转。
此后,侯印国和这些孩子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侯印国研究生毕业后在高校教书,一次作家白先勇到南京开发布会,邀请侯印国做主持人。发布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活动结束后,一个学生赶过来拦住欲离开的侯印国,告知自己是当年宁夏的学生,参加过南京夏令营,因此他一心一意要来南京读书,最终考取了南京邮电大学。这一次是在网上看到侯印国主持的活动的海报,专程而来。说到此处,侯印国喜笑颜开:“我知道他不是为白先勇而来,是为我而来的,当时那个成就感啊……”
【校园】
“大家从我的民间账号里了解母校动态”
在侯印国的讲述中,他的人生轨迹逐渐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原来,他的顺利筹款,以及之后的写猫都与本科期间做过新媒体的经历有关。
本科时就开始发微博,研究生时做微信公众号,侯印国始终走在新媒体的前列,他的微博、微信号一度是南京大学影响最大的,“那几年大多数南大校友都认识我,或者是听说过我的名字。”说起原因,侯印国腼腆地笑了:“因为当年南京大学还没有官微,所以有好几年的时间,大家都是从我的‘侯印国’个人账号里了解母校的动态。”
账号刚做时影响力不大,头脑灵活的侯印国设计了一次活动,第一次涨粉就与猫有关。侯印国设计了一次“南大猫王争霸”比赛,呼吁大家关注校园流浪猫,结果不仅有学生投稿,还吸引了很多南大的教授甚至院士来投稿。侯印国笑着说:“我们当时开玩笑,说南大的老师们对自己是不是优秀教师不怎么关心,但对自己的猫是不是学校最厉害的猫特别关心,争当南大猫王。”
这场比赛前前后后收到1000多个投稿,同时吸引了大量投票。“我们有的教授还拉票,上课第一件事就是让大家先去关注‘侯印国’微信号,然后就是‘给我家的猫投票’。”这场“猫王争霸赛”使侯印国公众号涨了三四万个粉丝,拍猫这件事在侯印国的自媒体事业中,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直至现在很多南大老师还会津津乐道地说起当年的比赛。
因为离最初关注流浪猫的初衷有点远,侯印国随后又做了一个“全国校园校宠比赛”,也成为几代南大学生的记忆。“我们在学校里选了一只流浪猫,将它封为南大校猫,它有两个名字:大黄和黄主任。大家给它写故事、拍照片、用照片讲故事。”为了让“黄主任”在全国有影响力,还发起了全国校园动物比赛。“当时也有好多学校参加,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用他们克隆出来的一只羊参加比赛。最终排出了一个榜单,我们的大黄排在前面。”侯印国笑着说,当年很多媒体报道过这个比赛,《中国教育报》言称:这是一个会呼吸的有生命力的榜单。
【写作】
做轻学术,面对大众的边缘文化史
侯印国读硕士时已经发表了6篇c刊论文。毕业论文做的是少人涉足的清代目录学领域,后来论文以《清代稀见私家藏书目录研究》为名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但这本书出版10年,仅仅售出100本。
这不禁促使侯印国思考:如何将学术和大众相结合?他考虑到自己的两个长项:古典文献和自媒体,他希望通过写作将两个长项融合。他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之后的写作尝试——轻学术。“我的想法是在研究思路上尽可能把学术前沿的东西容纳进去,但在写作时一定要让读者能够看得下去。轻学术,就是要面对大众。”
最近几年,侯印国耕耘的领域转移到古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先后创作了几部与此相关的作品,如和古代文化中生活细节相关的《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系列;再如利用藏在海外博物馆、图书馆的外销画,完成的几部关于古人日常生活和生产工艺的图谱;再如关注宋朝普通人生活细节的《宋朝人的日常生活》。
此外就是关于中国古人养猫历史的《中国撸猫简史》。这一研究和写作兴趣的变化,最初起始于前几年侯印国整理两宋之际孟元老的名著《东京梦华录》,这部古籍整理作品至今已经加印二十余次,发行数十万册。
不同于以往学者的宏大叙述,侯印国很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选择了一批特别琐碎甚至边缘的细节,他将其称为“边缘文化史”,比如古人使用厕所的历史变迁、古人吃火锅的历史变化、古人对某个神灵形象的信仰过程等等。
侯印国这部撸猫史,以史为纲,也是希望通过作为媒介的猫,探索古人生活和文化变迁中的细节。为了书籍更加生动,他还在数百幅古人猫图中遴选了近百幅作为插图,又选取了两百首古人咏猫诗词加以注释解读,希望读者通过这些图和诗词进入古代猫的世界。
【意义】
中国人应该有一本自己的猫文化史
侯印国撰写中国猫文化史,灵感来源于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黄教授翻译了法兰西学院院士、被称为骨灰级猫奴的弗雷德里克·维杜的《猫的私人辞典》。在这部词典中,维杜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人与猫之间涉及诸多领域的奇闻轶事,这让侯印国大为震撼,觉得中国人也应该有一本自己的猫文化史。
侯印国梳理中国古代文献,为读者提供了丰富有趣的中国猫故事。比如众所周知的十二生肖故事,在民间传说中,猫因贪玩而落选,从学术角度来说当然并非如此。这个问题说来也简单,侯印国解释,十二生肖中没有猫,是因为我国十二生肖形成的时候,家猫尚未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事实上我国古代的野猫从未被驯化成家猫,我国的家猫属于标准的“外来户”,是随着西汉后期佛教及与之相关的国际交流而来的。而当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家猫品种都有一个统一的祖先,就是非洲野猫。侯印国说,结合考古资料,十二生肖正式形成于东汉时期,此时家猫还没有传入中国。有意思的是,越南的十二生肖里有猫,猫替代了兔,这其中也有中华文化向外部辐射的基础在。
古代还有很多猫精怪的传说,侯印国讲起一只报恩猫的故事,很符合中国善有善报的思维方式。杭州有一位老人,乐善好施,奈何人到中年家道中落,家中典当殆尽。在这种惨状之下,他依然去喂养一只猫。终于有一天,家里弹尽粮绝,家人都很生气,指着猫说:你这只懒猫,我们都已经这样了,你却什么忙都帮不上。猫于是跑出去,不久带了一个精美的金丝珍珠头饰回来。老人很震惊,认为是猫去哪个豪门大户偷窃得来,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报官失窃。家人劝他这或许是猫的报恩之举。老人于是将首饰拆掉一部分去变卖,上面的一颗珠子都价值连城,他家也再次富裕起来。这之后,老人专门安排人饲养这只猫。
侯印国讲起这个故事很是欢喜,说这位老人简直可算得上一位天使投资人。
明 朱瞻基《五狸奴图卷》(局部)
【趣事】
爱猫,在文人墨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阅读这本书能令人增加许多知识。侯印国发现,有宋一代,家中养猫已形成盛极一时的风尚,在文人墨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庭坚、陆游这样的大文豪也纷纷拜倒在狸猫的萌爪之下,频频在诗作中表达爱猫之情。黄庭坚求猫主要是为了克制宅中的鼠患,是初级猫奴。陆游则堪称猫奴王者,据侯印国统计,在陆游的诗中,猫、狸两个字出现了整整30次,虽然陆游养猫的初衷也是为了“尽护山房万卷书”,但猫咪也是他乡间孤苦生活的精神慰藉。侯印国借此总结文人爱猫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猫有实用价值,比如对于陆游来说,书是他最珍视的财产,而猫能为他捉鼠护书;第二,猫相对安静,更容易伴人左右,予人精神安慰。
《中国撸猫简史》中还有大量令人大开眼界的冷知识。比如宋代人家里添猫不是件小事。宋人将买猫称“聘猫”,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流程,所以“聘猫”还有“纳猫”的说法。宋人聘猫必得择一良辰吉日,还要根据“相猫歌诀”相只好猫,之后要写一张纳猫契约,写上对猫的期许、约定相处的规则,并请东王公、西王母共同做见证,最后还要郑重地签上主人的名字和立契时间。一张“猫儿契”立就,才可以准备聘礼迎猫入门。
猫儿的聘礼也有趣。黄庭坚曾经“买鱼穿柳聘衔蝉”,就是用柳条这样的细长之物将鱼串在一起,作为迎猫入门的聘礼。衔蝉是古人对猫的雅称。陆游则是“聘猫以盐”:“裹盐迎得小狸猫,尽护山房万户书。”侯印国说:“用盐做聘礼是江浙习俗,因为在他们古代方言中,‘盐’和‘缘’的读音相同。”
和侯印国的采访结束后,我在书店里看到面带微笑地翻看这本书的顾客,不少都身上沾有猫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勉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