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五四
真正认识葡萄,是在乌海。
我到乌海,是七十年代中期。那时,这里家家院子里都种葡萄。直到到九十年代末期,这里人们住房都还是平房,一家一户一个院儿。院子都是自己盖的,有些本事的,单位显赫的,盖的都高墙深院,气派门楼,整齐划一。这样人家不多。大多数人家一般的就是土墙,墙也都不高。几块木板钉起来木柴门,缝隙宽,从外面能够猫到里面,这就满足了。可家家别看院子建得一般,却几乎都有一方小葡萄园。龙眼、玫瑰香、巨峰、马奶等葡萄品种也多,每家都各不相同,就挑好吃的品种种。我喜欢吃龙眼和玫瑰香,龙眼酸酸甜甜,玫瑰香吃嘴里玫瑰香味久久停留,回味无穷。葡萄好活好打理,长起来往往铺天盖地,别多种,种两棵,二三年时间就能把院子几乎全部罩住,需要搭架子。晚上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面,吃饭聊天,朋友聚也在葡萄架下面。即使白天烈日炎炎,你下班回家,往葡萄架下面一坐,凉意顿时铺满全身。
我在乌海时,家里种过两棵葡萄。没有农家肥可上,那时个人没有汽车,有条件的开单位车可去周边的牧区买羊粪。但大多数人也有办法,捡回死猪死鸡等埋在地里,平时还把洗肉水等吃剩下的骨头均埋在葡萄下面。等葡萄熟了,开始吃时,还有些顾虑,一吃挺甜,就年年如此效仿。那几年年年吃自己种的葡萄,多的根本吃不完,就晾起来,成为葡萄干。有的人还做葡萄酒,即便到了冬天,照样也能感受葡萄的魅力。后来,由于工作调动,搬家到呼和浩特市住了楼房,不能种了,就吃不上自己种的葡萄了。
后来,再去乌海,葡萄已经走出千家万户院子,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主要产业,葡萄园随处可见,有的还起了洋名,叫葡萄酒庄,房子也是按照欧洲风格设计建造。去过一二酒庄,见过从未见过的酒窖,如姥姥进大观园般,心跳加快,陪同人打开一个木桶,舀出一大杯葡萄酒,一人一杯。能在酒窖里望着满窖酒喝酒,意义不同,感觉不一样。
乌海最动人的有一句话,大意是沙漠是我们的,葡萄是世界的。这里大大小小葡萄园已经不是几十年前家里那般,酒庄听说有百十多家。说乌海产出的葡萄酒,甚至超过法国的名牌酒。这大约是葡萄的品质好,当然也与环境有关,比如日照等。
乌海现在什么都好,还有了乌海湖,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百舸争流。但它是煤城,这里空气污染依然在,这是个问题。乌海人认为,是周边工业园区的影响。这个问题不解决,葡萄质量多多少少要有影响。当然如果事实如此,还有一个属地关系难以解决。我担心的是,一个产业的形成,维护和长大非常需要优良的环境。我们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好恶,而忽略了历史与长远。从乌海与南方一个城市在央视pk,就可以看出人家的胜出,某种程度上胜在厚重上,胜在务实讲究实际上。我以为乌海只是满足于有了美丽湖、葡萄、以及城市快速建设等等辉煌,许多地方也都在做,而且不差你。
乌海诞生于煤炭上,煤炭就是乌海的历史。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云集乌海,为的就是那片煤。东北几个著名煤矿,几乎都是整体转移到乌海参与建设开发。大量年轻人热血沸腾,招工到了乌海,把自己的一腔热情给了煤矿。带着建设者的问候,一列列装满煤炭的火车,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是制造光和热的人,怎能不自豪。
虽然现在方方面已经把煤炭列入利益化,但乌海不能忘记煤炭,丟了煤炭。尽管这段历史不长。乌海的每一块煤炭里,不同于别地的煤炭,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的两个同去的战友,很早就牺牲在了这里,有一个已经成为了一个采煤队的队长。这里每一个故事都是相当感动人的。
可惜,我们正在瞧不起或者正在丢弃过去。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