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小号与打击乐组而作的《中国狂想曲》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再度上演,这部由文子洋为小号演奏家刘一与打击乐演奏家林喆创作的作品自2023年3月30日首演以来,上演不断,广受业界好评。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跨越传统与现代、融合东方与西方音乐的视角。
《中国狂想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刘一作为小号领域的佼佼者,他的演奏技巧与音乐理解力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情感与内涵。而文子洋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曲家,他的创作才华与创新精神则为这部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从音乐风格上看,《中国狂想曲》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与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极为常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子洋在创作过程中,将多个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旋律线条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叙事方式。同时,他还大量使用了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如木鱼、板鼓、堂锣等,这些乐器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和层次,更增添了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第一乐章的曲调是与藏族的民歌有很多关系,它其实来源于四川的藏族民歌的腔调,是乐曲创作里一个很重要的素材。”文子洋表示。
在演奏技巧上,刘一凭借其深厚的小号演奏功底,将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对于小号的音色掌控和表现力的挖掘,使得这部作品在听觉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在激昂的高潮部分,还是在深沉的低音区,刘一都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情感走向,将听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音乐世界。
谈及如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铜管作品,文子洋认为,“首先,要突破大家对铜管乐器的刻板印象。其次,创作是推动演奏发展的,在创作技巧上要充分发挥、甚至挑战演奏家的技术实力。最后,创作中我尝试融入中国元素,同时我也注意到小号在中国的军乐作品和其他类型的一些音乐作品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表达,具有某种象征性的音乐文化特征。我希望作品一方面保留铜管的特质,另一方面也要赋予音乐一些中国的精神。”文子洋还表示:“我们需要更多给小孩子的作品,我希望有机会能够完成一套给儿童的铜管乐作品,这可以从小培养他们对新作品的兴趣,就像当年巴托克做的那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