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夜间模式”,服务群众“不打烊”。7月10日傍晚,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乡亲们早早聚集到科技小院讲习所,这里正在开展一场“热气腾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穆鹏程老师,以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总要求为重点,围绕“振兴什么”“谁来振兴”“如何振兴”三方面,结合副中心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村民能听懂、易理解的语言,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
“手拿秧苗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能捏得太重,那样会破坏秧苗保护层,影响番茄生长。”随后,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者薄昊杨现场为大家讲解番茄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村民和农业产业,引导农民科学种植、高效生产,拓宽群众致富路。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通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者陈金榜、张德庚,现场演绎了原创曲艺作品《垃圾分类要牢记》,用京东大鼓的表演形式将垃圾分类小知识融入其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文明风尚。
据介绍,通州区聚焦乡村振兴,依托西槐庄科技小院打造沉浸式文明实践宣讲阵地——副中心科技小院讲习所,把理论宣讲的“主战场”搬到农民生产生活的现场。通过立体造型装置、宣传橱窗、氛围营造等媒介让村民在熟悉、轻松的环境中沉浸式聆听宣讲、真切感知身边变化。
为将科技小院讲习所真正打造成村民身边的思想、技能、文化“充电站”,通州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整合、组织动员优势,建立副中心科技小院讲习所“1+5+3+N”的宣讲模式,探索党的创新理论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联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专业资源,调动区属委办局政策宣讲力量,统筹全区文艺志愿者团队,组建思想富农、政策兴农、农人爱农、科技助农、文化惠农五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讲队,通过“主题宣讲+技术培训+移风易俗宣传”的形式,常态化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新意、富活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宣讲、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培训、对新时代文明风尚进行演绎,让村民们听有所获、学有所得、观有所感,凝聚强大合力,共同写好副中心乡村振兴新篇章。
西槐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姜学武介绍,这几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在科技种植技术的培训下,村里种植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打造了我们村“西槐庄园”农产品品牌,真正实现了日子好起来,腰包鼓起来。“科技小院讲习所活动安排非常合理,活动形式也是符合百姓需求。白天老百姓忙农活,晚上来讲习所听宣讲、学知识、看表演,我们坐得住、听得进。”姜学武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