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比肩甘地、特蕾莎修女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施韦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6 17:00
人们赋予历史的职责是:评判过去,为这个世界的 未来提供有益教材。目前的尝试并不受制于这种崇高的职 责。它只想展示曾经真实的历史。 ——利奥波德·冯·兰克

“展示曾经真实的历史”: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岳父哈利·布雷斯劳(Harry Bresslau)的大学 老师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曾经典地阐 述了历史学家的使命。一个历史学家是否能够找到这些曾经 的“真实”,历来有诸多争议,但他至少应当往这个方向努力。 一个历史学家,尤其是一个传记作者,既不是一个披露丑闻的 记者,也不是一个撰写圣徒传的作者。他要做得更加谦逊,同 时要求也更高:他应当追述这位人物的人生历程,清晰描述这 个人的人生中所作出的基本决定以及他的价值观、动机和理 念。阿尔贝特·施韦泽曾经拥有一种如此漫长、如此多面且在 回顾时又非常迷人的人生历程,这就给历史学家撰写他的传记 带来了特别的吸引力。《明镜》(Der Spiegel)周刊曾在1960 年圣诞节的版面中,指出施韦泽看上去“像上帝的近亲”。这 并不是仅仅就他的外表而言,但这一外表背后的施韦泽,究竟 是谁?“真实的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本传记就是想 追寻这个问题。

早就应当出一本关于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新传记了。自上 次传记出版以来,他的大部分遗稿现在都已经出版。许多有启发性的文稿都在档案中出现了。谁如果恰好在考虑,该如何描 述一种如此多面性人格的生活,阿尔贝特·施韦泽本人就为他 指出了方向。他于1905年撰写了关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 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传记,该传记因涵盖这位著 名的圣托马斯教堂合唱团指挥A的生活、思想和影响而获得一 致赞扬。与此相同,所有这三个方面——施韦泽的生活、思考 和他产生的影响,也应当体现在他的生平传记中。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想撰写他的传记,自然免不了用他的 行动来衡量他的思想。这是因为他的道德标准和他的可信度是 他真正的资本。施韦泽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符合他所宣扬的 “敬畏生命”这一价值观?与此同时,这本关于他的传记也想 指出他所犯的确切的错误。因为这样一种尽可能清晰的刻画, 肯定要比片面的成功故事更能体现施韦泽的人性。

从阿尔萨斯( elsässisch)牧师公馆到斯特拉斯堡 ( Straßburg)大学、兰巴雷内(Lambarene)的丛林医院,再 到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施韦泽的人生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如同每个人的人生那样,在施韦泽的人生历程中,有高低起 伏,有胜利和失败。但是这些高潮和低谷,没有出现在他撰 写于1931年的自传《我的生平和思想》(Aus meinem Leben und Denken)中。在他的自传中,他的人生似乎就如一个巨 大、按目标设计的建筑物,其基石是他敬畏生命的原则,其结 果(几乎必然)是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已有的关于施韦泽的传 记(有些甚至类似圣徒传),都相对不加批判地直线式地回顾了施韦泽本人的成功故事。他们习惯强调博学者施韦泽的朴素 和道德权威:他之所以乘坐三等位,只是因为没有更低的四等 位;他的行为和感召力,甚至使他从同时代的政治和博学伟人 中脱颖而出。他的崇拜者都认定,他有一种“建筑大师般规划 自己人生的意志,有一种熊一般的力量,历经几十年”来实现 自己的决定。连通常不太喜欢过分赞誉他人的 温斯顿·丘吉 尔(Wiston Churchill)也认为,施韦泽是“人中翘楚”。《 时 代周刊》(Time Magazine)在1949年的封面文章中称他是 “近现代最非凡的人之一”。但他自传中的内容,并不都能与 他档案和遗著中的新发现相吻合。有鉴于此,这本传记就是想 在历史资料和近期出版物的基础上,对阿尔贝特·施韦泽进行 更真实的描述。

许多著作中关于施韦泽的描述,都只专注于他的一个方 面。这类文章数量众多,如《那位医生》(Der Arzt)、《 阿 尔贝特·施韦泽如何减轻(他人)痛苦的》(Wie Albert Schweitzer Not linderte)、《作为神学家或生命伦理学家的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 als Theologe oder Ethik des Lebens)、《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 als Philosoph)。与上述这些文章相反,呈现在 读者面前的这本传记,出自一位非洲历史学家和神学家的手 笔,他只想全面还原一个真实的阿尔贝特·施韦泽:他既是神 学家和文化哲学家、乐师和医生,也是别人的丈夫和一个热带 医院院长,更是非洲故事和通俗叙事的畅销书作者,以及文 化科学基础著作的作者。正是这些精神和完全脚踏实地的生活 态度以及天分的综合,才使阿尔贝特·施韦泽如此特别。施韦 泽的神学观决定了他的道德观,他在欧洲待过的时间影响了 他对非洲的认知,非洲反过来又改变了他自己和他对欧洲的 认知。

很难说,施韦泽的哪一点更令人惊奇些,是他一生中的 长期稳定性,还是他巨大的可变性?有三个博士学位的他,为 什么突然会在不稳定的地基上建造一个带有铁皮屋顶的丛林医 院?没有过多的对自己的大吹大擂,施韦泽总是一再作出一些 令人惊讶的决定:本是年已30岁的家庭讲师,他又成了医学 院的一年级学生;作为神学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受追捧的歌德 专家;通过一段神学教条历史,他写出了一本著名的巴赫传 记;作为《新约》学者,他又一跃成为一个文化哲学家。这位 管风琴师同时也是一名建筑大师和热带农民,作为一个家庭的 父亲,他几十年来在两大洲维持着一种并非没问题的“远程家  庭关系”;作为仁慈的丛林医生,他走遍世界,会见各种各样 的伟人和有权有势者。

关于施韦泽的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相应的答案。他 那世界性的成功和他的丛林医院的名声是如何产生的?毕竟 在二战后,非洲已有数百家与此相似的热带医院。他的文化 哲学是怎样融入他那个时代思想的?医学和自然科学在其中 对他有些什么影响?在政治和策略上,施韦泽是怎样思考 和行动的?他寄出了数万封信,与那个时代的政治领导人 物、知识分子和显贵们,从爱因斯坦(Einstein)、赫鲁晓夫 (Chruschtschow)到约翰·F. 肯尼迪(John F. Kennedy), 都有通信联系。也许,他其实“只是”个很好的自我推销者, 懂得如何营销自己和他的医院?“他到底是一位害羞的谦谦君 子,还是一个留有胡子的嘉宝(Garbo)呢?”《明镜》周刊在 1960 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星期日快报》(Sunday Express) 就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施韦泽是一位按策略行动的政治人物。他的这一面,长 久以来一直被人忽略。他的那些值得关注的政治信件,至今几 乎没有得到评估,很大部分也未发表。在二战和此后的冷战时期,施韦泽写了无数封信,寄给欧洲和美国的公众人物。他的 这一行动有时也给他带来指责——甚至有人指责说,由于他对 民主德国(DDR)的支持,或是因为他对美国武器装备和越南 政策的批判,他已过于接近共产主义。但施韦泽没有被吓倒。 这位生活在偏远地带的丛林医生非常看重每天阅读报纸,也非 常看重政治中立性。他既愿意接受来自芝加哥的荣誉博士学 位,也愿意接受来自东柏林的。

至今还没有一本用德语写成的有关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全 面而科学的传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想填补这一 空缺。至于应当怎样在总体上评价施韦泽的生平和影响,最后 还是要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相关阅读
文学|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奖得主毕肖普 重磅传记中文版首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5
古特雷斯呼吁苏丹冲突双方采取措施保障人道主义援助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18
人物|阿尔贝特·施韦泽——最后一位文艺复兴式的全才,用笔和手术刀拯救万千生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6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聘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新闻网 2024-05-16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师徒三代受聘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新闻网 2024-05-16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去世,曾提出“前景理论”
中新经纬 2024-03-28
新知|他是历史上伟大的天才之一,是不朽杰作《神曲》的作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7
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9日揭晓,今年有哪些热门人选?
澎湃新闻 2023-1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