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2008年人均收入7450元,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6万元……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找到了一条“靠山吃山会吃山、依水吃水吃好水”的绿色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坡峰岭景区为龙头、以精品民宿为特色、以“红色背篓”精神为动力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格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经营业态、总体规模和综合效益发生积极变化。
传统农业向集体企业转变
黄山店村位于周口店镇西部山区,地域面积20.2平方公里,党员82名,村民1000多人。2001年以前,黄山店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大部分留守村民过着传统农耕生活。
2002年,村里成功引进水泥厂,解决了部分民生问题,也让村子有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尝到了甜头,村党支部决定借助矿产资源优势“靠山吃山”,筹集资金成立矿业运输公司,进行矿山开采。当年,集体所有制企业“北京火焰山石材开采场”挂牌开业。
矿业运输公司运转第一年,实现总收入400万元、利润185万元,不到两年时间,村民就收回了本钱。通过第一次转型赚到的“第一桶金”,使黄山店村的集体经济家底变得殷实,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至2008年,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700多万元。
绿色经济成功实现“多赢”
然而,长年的矿山开采让青山变得“满目疮痍”,黄山店村“两委”班子敏税地认识到,单靠吃资源饭的路子将会越走越窄,必须再次转型。于是村里果断调整产业结构,借力满山的红叶资源,将多年撂荒的“坡峰岭”作为突破口,进行旅游产业开发。
如今每到秋季,坡峰岭层林尽染、漫山红遍,被游客誉为京郊“小香山”。自2011年至今,坡峰岭年接待游客量从5万人次增加到42万人次,拉动了周边餐饮服务业增收及农副产品销售,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这次成功转型,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5年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3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2万多元。
形成绿色生活产业街区
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自然灾害,给黄山店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村党支部决定借助区级灾后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新农村社区市级试点村的机遇,推进村民搬迁,加快产业转型。
随后,村里利用搬迁腾退的闲置集体资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了“姥姥家”“桃叶谷”“黄栌花开”等40个精品民宿,这些民宿小院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农舍建筑和院落外观,内部装修也在结合当地农家山林古朴特色的同时兼顾了舒适、简洁的理念,每个宅院都设置“管家”,将农家特色与现代生活方式做到了和谐统一。
随后,黄山店村又引进了芳香疗养、中医康养等新业态,将农村乡土气息与现代都市生活相融合,形成了集亲子、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绿色生活产业街区。
截至目前,黄山店民宿群已形成102套院落的规模,其中61个院落已投入运营。近年来,每逢春节、红叶节等节假日期间,民宿全部被游客提前预订一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山店村供销社职工王砚香为方便人民生产生活,带领职工肩背背篓,跋涉崇山峻岭坚持送货和收购农副产品,这一事迹被广为流传,背后凝结的红色背篓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黄山店村人。2019年2月,黄山店村建成了“红色背篓”精神纪念馆,并推出了四条“重走背篓路”徒步体验线路。截至2023年底,已有2531批次、7.7万人次参加“重走背篓路”体验活动。
如今,黄山店村已经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下一步,黄山店村党支部将集中力量加快示范区建设进度,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努力打造首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带领村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