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刚刚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的电影《走走停停》于6月8日上映。这是一部轻喜剧剧情片,以生活中的幽默和温情为媒介,让观众感受到暖意与共鸣。对于此次出演喜剧,胡歌笑称自己其实就是“演喜剧出道的”,“我刚开始演的古装偶像剧都是喜剧啊,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没有喜剧来找我了。时隔多年又重新回来演喜剧,我特别高兴,尤其是在拍摄现场,喜剧的工作氛围很不一样。”
再次出演编剧 因为被角色的真实打动
电影《走走停停》由龙飞执导,黄佳编剧,胡歌、高圆圆领衔主演,岳红、周野芒、金靖、甘昀宸主演,刘钧、刘仪伟特别出演。电影围绕大龄青年吴迪(胡歌 饰)在大城市碰壁后决定返回家乡的故事展开。突如其来的“亲密相处”让吴迪一家的生活开启了“鸡飞狗跳”模式,苦闷的他遇见了昔日中学同学冯柳柳(高圆圆 饰),随后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故事。
胡歌在《走走停停》中扮演一位不得志的编剧,无奈的生活中又颇有喜感,这是胡歌第二次扮演编剧。去年在《不虚此行》中,他曾饰演落魄到给人写悼词的编剧闻善,并以此片获得去年的上海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对于接连扮演编剧角色,胡歌表示,自己是被《走走停停》中吴迪这个角色的真实所打动。他认为吴迪像一个陀螺原地打转,在旁人的眼里看上去有一点滑稽,“但我觉得那是他自己比较独特的生活方式,他用陀螺旋转的方式来缓解生活带给他的压力。和我以往演的角色不一样的是,他的身上并没有那些所谓的主角光环,也没有传奇的经历。甚至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普通人。这也是为什么我当时特别想来挑战这个角色的原因。”
影片中的吴迪除了是一名编剧,也是 “戏中戏”部分的导演和演员。对于吴迪的多重身份,胡歌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很多个面相和身份,“在纪录片的镜头面前,吴迪有时候需要去维护自己的一份自尊,会装一装、演一演,用我们片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的话,就是每个人生活中其实都会演。演,其实也是生活中真实的一部分。但是,当他进入到导演这个职业的身份之后,就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创作上。”
这次和新人导演龙飞合作,导演身上有吴迪的影子吗? 胡歌笑说:“我觉得导演比吴迪更认真更执着,吴迪要是像导演这么认真,他可能也不会那么苦闷了。我觉得冯柳柳挺像编剧黄佳老师的。”
理想型家庭形式不重要,情感最重要
胡歌为拍摄《走走停停》还学了四川方言,这让他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这几年演的戏都要说方言,如果语言和所拍摄的环境,和人物是吻合的话,对整个作品的表达,对人物的塑造都特别有帮助。”
影片中,胡歌和周野芒、岳红、金靖组成了一家四口,生动的一家人让观众感受到亲情与爱。胡歌称赞道:“岳红老师给妈妈这个角色加了好多分,让角色变得层次特别丰富,比我想象中的母亲还要像母亲。野芒老师生活中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这一次他用一种克制的方式在演绎,也特别符合这个人物。妹妹这个人物一定是让观众最印象深刻的,金靖在生活中也很搞笑,她是我们的搞笑担当。”
胡歌说吴迪这样的家庭氛围看上去有点另类,但实际上,这个家庭又特别传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表面上爸爸是老大,但其实做主的是妈妈,父子之间的相处有中国人特有的一种疏离感,妈妈在整个家庭里面就起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各个家庭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桥梁。所以,当妈妈突然离世,最先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吴迪不知道跟爸爸该怎么相处了。妈妈在的时候,她就像润滑剂一样。当这个家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突然缺失,家庭关系就发生了改变。”
问及胡歌心中的理想型家庭,胡歌认为没有所谓最好的,“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适合的相处方式。当然最理想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感都是真挚的,我觉得形式不重要,情感最重要。”
笑着笑着就流泪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胡歌扮演的吴迪中年返乡,胡歌认为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一个中年人的选择,“他能够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以后,做出返乡这个决定应该不是偶然的,无论是主动的、还是无奈的。我觉得作为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来说,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我们在剧本里看他好像是因为女友的离开,再加上室友的离开,他是被逼无奈才选择回去,但是,我给吴迪做心理建设的时候,我觉得返乡不是他盲目的决定。”
吴迪在北京郁郁不得志,在返乡后做了一直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把自己的编剧作品拍成电影,他是成功了吗? 胡歌认为,拍电影其实也不是吴迪主动的选择,“他是被冯柳柳推了一把,或者说是命运的安排,让他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把封存多年的一个剧本拍成电影。”
如果说刚开始拍电影是为了圆吴迪的梦,胡歌认为当电影开拍以后,吴迪在取景框里面看到妈妈,让他被震撼了,“他看到了一个特别真实的妈妈,卸下了所有生活给她的压力、包袱,是一个特别绽放的生命,一个无比快乐幸福的母亲,这是吴迪没有想到的。”
母亲去世给吴迪带来了非常大的打击。胡歌说吴迪之前的生活就是随波逐流,命运把他推到哪,他都可以,“但是当妈妈去世的时候,冯柳柳的纪录片后期被恶意剪辑,他用了无声但是极其有力量的方式在抗争,这是之前的吴迪身上看不到的。”
胡歌说自己在看到这个剧本时,和吴迪心有戚戚焉,因为他也有遗憾,“亲人离开,你总是有些话还没说,有些事还没做,但是,我觉得吴迪用他的方式来圆了母亲的一个梦,这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可以完成的一件事。”
吴迪的返乡让人想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胡歌看来,故乡是不可替代的,“你生在这个地方,长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水土空气会植入在你的骨髓里。‘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觉得可能是对于漂泊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我的理解,对于每个人来说,故乡只有一个。吴迪的心肯定在他出生的地方,在这个家里,因为他整个能量来源是从这开始的。”
《走走停停》有泪有笑,让人看后五味杂陈。胡歌说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类喜剧就是笑着笑着就流泪了,哭着哭着又笑了。“我当时看剧本的时候,就说哎呦,这个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特别想去演的喜剧类型。”
和冯柳柳之间或许有默契,但没有爱情
《走走停停》也是胡歌和高圆圆的第一次合作拍摄电影。胡歌笑说吴迪一家四口平时比较像妖魔鬼怪,“冯柳柳到吴迪家来拍纪录片,这个家终于来了个正常人。当旁边的角色都在闹腾的时候,她要保持一份冷静和镇定,这个其实挺难演的,也挺考验演员的。我也在偷学怎么演出像圆圆老师这种效果。”
吴迪回乡偶遇老同学冯柳柳之后,不久便答应了她的纪录片拍摄请求。两个人之间有爱情吗? 胡歌认为没有,“我觉得可能没有所谓的爱情,或者说没有大家传统理解中的爱情,两人或许有一些默契,这种默契是来自于他们同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做过同学,又算是半个同行,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共同的话题。”
片中吴迪对冯柳柳有句台词说“你还记得我生日”,胡歌说这是在围读剧本时,他灵感乍现即兴加的,“其实跟爱情无关,我觉得就是因为吴迪一直以来都不受人待见,没有人真正在意过他,但是在那个瞬间他没有想到,这个十几年没有见的老同学,居然还能记得他的生日,他无比感动,所以,当老同学提出拍摄纪录片时,他欣然接受了。”
片中,吴迪和冯柳柳最后一场戏是两人一路并行却始终没有交流。问胡歌怎么理解这个结局?胡歌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两个人会走到一起。我觉得重点是他们各自作为一个个体,怎么样继续自己的人生。因为不管是冯柳柳也好,吴迪也好,他们之前都过得不如意。冯柳柳也一直在寻找或者在等待一个机会,可以让她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和目标。结局的那一刻,吴迪真正接受了命运安排,并且重拾了创作的自信。我觉得这一点对吴迪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他的路看似不好走,但其实是一个新的开始。冯柳柳作为一个女性,她还是单亲妈妈,生活压力要比吴迪要大得多,所以,其实也能够理解冯柳柳的选择。”
走和停并非是二元对立
《走走停停》中提及的Gap Time“人生间隔期/空白期”的话题,颇受年轻观众关注,胡歌表示,他的经历中也曾有Gap Time。“我之前在青海的一个公益组织做志愿者,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过了一个月的志愿者生活。遇到了很多处在Gap里的学生和上班族。他们通过这样的一段难得的真空期,跳出了原来生活的惯性,换了一个身份,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做一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完全新的尝试的事情。我觉得是停下来为了之后能够更好地继续前行,人是需要有这样的一段时间的。”
对于《走走停停》这个片名,胡歌认为并非是走和停的二元对立,“我觉得就是快和慢,如果吴迪没有选择回家,可能他永远都没有机会去完成一部作品,可能都没有机会在妈妈的有生之年看到她如此绽放快乐的那一面。我们通常就是为了生活没的选择,但我觉得每个人在精神层面还是需要有一个Gap 。一个是身体上的Gap ,一个是精神上的Gap 。当你能够真的把金钱视为粪土的时候,就像影片英文名,到底是黄金还是屎都不重要。”
所以,胡歌认为无论是走,还是停,重要的是找到跟自己自洽的方式,“我在这个电影里面感受更多的是,我们首先认识到生活的苦,但如何能够苦中作乐?我觉得是这个家和吴迪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妈妈这个人物,吴迪身上所有的优点都是来自于妈妈。”
影片中,吴迪有句台词说“跟出去闯比起来,朝九晚六,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才需要更大的勇气”。胡歌认为吴迪当时说的这句话是言不由衷的,“因为他在面对采访,他要为自己的选择,找到一个所谓的理由和借口。出去闯并不适合所有人,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他就是适合朝九晚六的生活。”
因此,胡歌认为,所谓的最大勇气,应该是片中另外的一句台词,“当你看到了生活的本质和真相以后,你依然热爱生活,我觉得那个是最大的勇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