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人民日报 2024-05-17 09:00

“大河上下,和合共生”,系列动画短片讲述黄河沿线文物故事;“步锦绣丝路,绘千载版图”,创意互动H5沉浸式展现丝路传奇;“重回长安,对话千年”,在“云端”看陕西多家博物馆接力直播……5月18日是第四十八个国际博物馆日,届时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地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将正式开馆。一系列预热活动,呼应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徜徉博物馆,人们常有“游目千载,对话古今”之感。为什么文物展陈能让人产生“历史感”?正因为无论是历史文物、艺术作品,还是自然标本、科技展品,都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世界多彩、切实体会到时间变迁,从而丰富我们对于文化、对于历史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求“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唤醒展柜里的历史、读懂文物里的故事,能让我们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从而与更深远的时空相连。

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博物馆是一个文化的“热源”,它能持续释放文化影响力。让博物馆为公众所喜爱、所欣赏、所向往,有助于不断增加文化的热度、培厚文化的土壤。也正因此,博物馆要放射出文化的能量,就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展示,而是要让公众通过与文物的对话,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

博物馆要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关键在于使蕴藏在藏品内部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更易于观察和理解。更好地激活切身感受和思考,才能让更多观众成为“主动的受众”。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展柜中的远古陶器时,会自然而然地好奇它是怎么烧制的、古人用它来做什么。博物馆应该通过精心的展陈、生动的叙事,构建更有感染力的情境,使得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有自己的“上下文”,让精彩的故事有载体、深厚的文化可触及。

与观众的深度连接,需要博物馆从整体上探索以互动、参与、分享为重点的交流方式。西安博物院有一件“镇馆之宝”——唐代三彩胡人腾空马。飞奔的骏马上,少年拉缰控绳、双目圆睁,一袭蓝衣夺人眼目。2023年,西安博物院以此为原型策划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观众跟随真人扮演的蓝衣少年,步入千年之前的唐长安城。骑着骆驼奏乐的胡人乐师、美丽的唐代少女、街边的杂耍叠罗汉……175件(组)唐代精品文物与半实景化场景相互交融,再现了7世纪国际化大都市多彩的生活画卷。在这样的沉浸式场景中,文物的视觉展示延伸为人与文物、人与环境的互动。从观看到体验,从审美到思考,更显文化底蕴、更有文化感染力。

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新馆,观众在展厅近距离观看考古工作者现场清理马车遗迹;在浙江长兴县博物馆,研学的孩子们将碎片“修复”成精美的陶器……正是在“教育”这一目标的观照下,越来越多博物馆创造了更加启人智识的体验,让观众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真正收获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满足。突出特色、细分类型、完善收藏、提升展陈,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与优秀传统文化共鸣,博物馆将拥有更强的文化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文/张丹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观展|“长安三万里——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幕
新华社 2025-01-16
Qnews|西安博物院延长暑期开放时间至晚上九点半 每天增三千张门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6
今日社评 | 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功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功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真正办好这所“大学校”
人民日报 2024-05-18
故宫博物院2024开年三大展览午门展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12
实用帖!故宫博物院推出开年三大展:看什么?在哪看?怎么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1
图记 | 博物馆里寻访千年丝路
新华社 2023-05-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