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展摸查工作 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台账 保护“十古”遗存 探索传承路径
南方日报 2024-05-14 08:04

老式的砖房,古朴的门窗,街巷肌理间透露着浓厚的人文韵味和烟火气息……在刚刚过去一的“五一”黄金周,泮塘五约成为广州citywalk的宝藏打卡地。

这个静谧的古村落,是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在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后,仍保留着广州历史城区内罕见完整的清代村落格局、肌理和朴素风貌。

古屋、古巷、古桥等古遗存,是名城广州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广州在原名城保护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全市“十古”摸查工作,建立广州市“十古”历史文化资源台账,强化广州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并积极探索深化“十古”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方法。

全面摸查

形成“十古”资源台账

“十古”,即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摸清“家底”,是广州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和合理活化的基础,为此,广州充分发挥基层力量,市区联动全面摸查“十古”。

广州采取“市区联动、市局统筹、各区摸查”的方式,从历史沿革、价值特色、保存现状、名人故事等方面,制定统一的“十古”摸查评价标准,广泛发动,充分发挥辖区各镇街、各单位等基层力量参与摸查工作,汇总整理形成广州市“十古”历史文化资源台账:包括古村73处、古树2019处,古屋2465处,古庙152处,古巷417处,古道20处,古塔16处,古井101处、古桥39处、古码头18处。

其中,尚未公布为法定保护对象的“十古”资源1407处,占比26%,例如佛塱村、文冲村等古村6处,金兰寺水塔等古塔4处,上堂坊等古屋324处,南沙区观音宫等未定级的古庙324处,以及旸谷巷等89处古巷,夏街古驿道等17处古道,沙井头等4处古井,土华村东华桥等6处古桥,南安市古码头等8处古码头。

在全面摸清“十古”资源台账的基础上,广州广泛征集专家、村民等各方意见,为全市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凸显了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也让广州在活化保护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数字赋能

让“十古”资源活起来

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莲塘古村,远远可以看见立着一棵20米高的参天巨榕,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福荫着这片土地。

“这棵古树就像是我们的长辈一样,见证了我们莲塘村世代变迁。”莲塘村村民、村史编写人陈耀松说,大榕树在莲塘村无人不知,相传是莲塘村陈氏始祖陈时四开村时种下,700多年间多次濒临死亡,又多次复生,越来越茂盛。

老树常青不仅成为莲塘村的佳话,亦成为“十古”文化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

据悉,广州高质量修订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风貌林荫路、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革命遗存、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等古遗存列入法定保护对象,将在普查中发现并经专家论证认为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确定为预先保护对象。

广州还相继出台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革命遗存保护办法、加强历史建筑修缮监管和补助、促进文物活化利用等创新政策以及配套技术指引等,兜牢“十古”保护利用的法治底线。

文化传承既要有实物保护,也要有精神传承。数字赋能,让广州“十古”处处散发着新的文化活力。

在深入梳理广州历史文脉、挖掘广州深厚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数字人文和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数字人、文化IP等信息技术手段,“广州记忆”数字化平台应运而生。

目前,“广州记忆”工程阶段性成果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获得2022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结合“广州记忆”工程建设,广州市搭建“十古”宣传专栏,定期推送“十古”资源介绍,展现广州文化魅力。

广州利用数字赋能,不断推动方法创新,结合“科技+互动”“情景重现”等方式,弘扬岭南特色传统文化。广州全面完成828处23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26片336公顷历史文化街区以及140.6公里的传统街道立面的三维测绘和制图建档,推出历史建筑电子地图、提供“指尖上漫游历史建筑”平台,开展多元化数字互动活动,让“十古”资源“活”起来。

在广州黄埔区,推出的全国首个导航类应用软件文化保护对象地图,设立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全区古树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十古”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改革创新

破解“十古”资源利用痛点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推进‘十古’合理利用是工作的重点。”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广州正积极探索BOT、EPC、企业代建、国企平台等多元运营模式,通过改革和创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解决国有历史用地盘活问题,拓宽保护利用的资金渠道,破解 “十古”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的产权、用地、审批等痛点难点堵点。

荔湾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花都塱头村的“十古”资源数量相对较多,且较为聚集,活化利用后价值突出、影响力大、显示度高、公共利益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较好,选取这两个区域作为广州市“十古”活化利用示范片区,加大“十古”保护和修缮修复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创新业态融合,注入新业态新场景,开展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展演、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由政府出资先行建设古村周边的市政配套,通过BOT模式引入唯品会慈善基金参与建设及运营,引入国际大师设计建设“春阳台”博物馆,将部分古村改造成民宿、特色餐饮、特色商业等,既推动古村、古树、古屋、古巷、古井等古遗存的整体修缮和有效利用,也盘活了村集体资产,通过产业注入与提升,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与文化效益,已成为广州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广州协同推进“十古”资源保护与城市更新、“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在守住传统文化内核前提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利用“十古”资源培育多种业态,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老城区,留住老城市的烟火气。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镇完成100多间老建筑的外立面修缮,完成留耕堂等10多间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打造沙湾广东音乐馆、沙湾民俗馆等10多间展馆。

文/刘珊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深圳唯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出炉 鹏城村将突出“山海林田城一体共生”
南方都市报 2024-09-30
北青快评|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不断绽放新光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6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求是网 2024-06-09
吉水:传统村落“活态”传承,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新华社 2024-05-27
为村落振兴探索乡土智慧
解放日报 2024-04-15
《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发布 474处重点文物可一图尽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人民日报 2024-02-09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人民日报 2024-01-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