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文章在网上不断发酵。网友不仅质疑这种“院士”的含金量,更怀疑欧洲自然科学院的权威性。甚至认为这个所谓的科学院就是“山寨”的。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人才技术分院”的微信公号被注销;此前宣称可以代办外籍院士申请评选的中介机构有的直接回复“已经不做欧自然的申请了”,还有的直接将宣传文章删除了。
事件
多人当选“外籍院士” 有中介称18万包过
近日,多家高校、媒体甚至政府的网络账号上发布某某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有媒体统计,从2021年至今已有超过30位国内专家学者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有的高校回应称,对于此事不知情。也有学校表示,该荣誉是当事人个人申报,并非通过学校申报,虽然曾听说过相关传闻,但校方也无法核实。
有知情人透露,想要评选该机构院士,一般需付40万-100万元人民币服务费。某高校的老师透露,去年3月,他的同事收到某机构的邀请函称:“鉴于您在学术科研上表现非常优秀,我单位可以推荐你去参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至于申请院士(外籍)需要哪些科研成果,他的同事并不清楚。
此外,还有媒体采访到声称可以“协助申报外籍院士”的服务公司,工作人员称:欧洲自然科学院18万包过,几个月即可拿到“外籍院士”证书。
在质疑声中,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也注意到了国内的相关舆论,但欧洲自然科学院对于申请者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认定为院士的中国籍成员,也不会收取年费。
吴继华称,欧洲自然科学院在欧洲更像是一个科学家俱乐部,聚集了众多热爱科学、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
追访
中国分院微信公号注销 代办中介停办相关业务
不过随着事件的发酵,部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已从本单位官网或百度百科上撤销。
北青报记者在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上找到了联系邮箱,但当尝试发邮件后,页面却显示“404”,无法发送。
5月8日,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人才技术分院”的微信公号则被注销,页面显示“该公众号进入自主注销冻结期,功能无法使用”。据介绍,该分院于2023年10月正式被批复成立,旨在推进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及各分部与中国各自然科学领域、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和人文合作,做好中国院士的交流、合作、联谊活动。
此前宣称可以代办外籍院士申请评选的中介机构,也变得谨慎起来。北青报记者在网上发现了五六家这样的中介机构,联系后有的关机,有的直接回复“已经不做欧自然的申请了”,还有的直接将微信公号上的宣传文章删除了。此外还有一家自称提供美国科学院、南非科学院、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等20多种院士申请服务的中介机构,把“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名字在宣传名单中做了删除处理。
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文称,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科研赛场上肆意驰骋,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科技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自述
一企业董事长:不到俩月时间,就批准了
北青报记者通过搜索公开发布的信息,发现国内被评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人员中,既有知名大学教授,也有民办学校副校长,职业院校的老师以及企业董事长,还有一名90后博士。
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盛学就是其中之一,据发布于2024年2月初的一份报道内容显示,李盛学被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并举行了庆祝仪式。
之后,李盛学还通过个人短视频账号讲述了获奖的过程和原因。视频中介绍,2024年1月31日下午在北京长白山宾馆举行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庆典和中药发酵健康论坛。他说,自己没想当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认为自己不够格,都是因为有人推荐。从2023年11月15日接到通知后就递交了材料,2024年1月11日便收到了电子院士证,“才不到俩月时间,就批准我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一般情况下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都当不上”。
对于评选成功如此之快的原因,李盛学在视频中解释,2007年他经推荐当选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新加坡南洋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这些都是加分项。他之前还做过一些研究,对社会做了贡献。“二十几年,在全国救了9000多得大病的孩子,让他们感到震惊,哪个科学家、院士能救一个孩子的命,(我)能救9000多,这加分就多了;科学家得有著作,欧洲自然科学院在整个欧洲科学界是最高的荣誉,连个著作都没有,怎么评科学家?我有著作,2000年春节在英国多呆了一个月,没啥事干,就写了15万字,揭开中医三大千古之谜,他一看著作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李盛学称,2024年1月31日这一天,是他历史性的一天,也是天三奇历史性的一天。不仅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证书,还颁发了公证书以及院士徽章。
不过,公开报道显示,2013年,包括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的保健食品“天三奇牌天三奇长乐胶囊”在内的6种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的保健功能超出了批准内容,并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和保证等内容,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此外,还有一名糖尿病合并晚期肾衰的患者向吉林市政府举报,由于轻信李盛学广播讲座及其产品宣称的“神效”,他暂停透析治疗,耽误了治疗。
2017年,这款胶囊还在生产售卖。而且有媒体曝光李盛学的很多头衔均造假。李盛学在一本名为《爱无荒漠》的传记中透露,他的发家离不开一个人——王厚德。李盛学曾说,这位曾被任命为“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的专家,将他手中“填补世界空白”的5项研究项目免费给了自己,这才有了天三奇和长乐胶囊。不过,有媒体经驻联合国特约记者调查发现,“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并不属于联合国机构,所谓的“王厚德院士”也查无此人。
李盛学声称自己被中国医学促进会授予“全国治未病首席专家”称号。但在调查中,该机构表示没听过此人,也未授予过此称号。此外,李盛学的很多头衔也被证实是假的,比如,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没有“李盛学”这个名誉会长;“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未曾提名过李盛学;他自称任职的“全国治未病项目办公室”,也不存在。
对于评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是否收费的问题,北青报记者私信他后,截至发稿时,并未得到回复。
不过另一位获得此院士头衔的医学博士明确回复称“不花钱”。
观点
贩卖“国外院士”头衔形成产业链
某大学教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获得欧洲自然科学院邀请的截图,他表示,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还需要继续积累,不过也正说明这个院士含金量不高,需要收费的推荐不是好推荐。
教育学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网上发布观点认为,院士头衔被国内学术界神化了。在欧美国家,所谓院士就是学术机构的会员,当选院士没有高人一等的学术特权,也没什么特殊待遇。由于国内学术界太看重头衔和身份,学术评价头衔化、唯帽子论,也就有人投其所好做贩卖国外院士头衔的生意,甚至出现产业链。
在宣传中,“欧洲自然科学院”自称由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是国际上认可度极高的科学组织。但有人扒出,该科学院注册的办公地址在德国汉诺威市一个普通街边建筑,且显示“永久停业”。
据了解,我国也有多名学者先后被选为欧洲科学院的院士。但有媒体爆出,与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类似的欧盟最高学术机构欧洲科学院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也是野鸡学术科学机构。
2002 年 10 月 31 日的《自然》杂志刊文披露,这个所谓的欧洲科学院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与真正的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不一样,是一个“假冒的李鬼”。
《自然》杂志相关文章显示,“近几个月来,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收到了祝贺他们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的信件,并索要 115 美元的注册费。但《自然》杂志的一项调查表明:“一直无法找到该科学院的出版物、项目或会议的任何记录,也无法证实其背后人员的科学资历。该学院与总部位于维也纳的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没有关系,其声称在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有代表,但只能追溯到布鲁塞尔的一个租用的办公室。它还声称已招募了约 600 名成员,其中包括 40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欧洲其他科学组织表示并不知情。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声明称:“无法保证该机构的可信度,我们建议科学家在向该机构做出任何财务承诺之前要谨慎行事。”
有评论文章称,有对假文凭、假论文、假院士头衔的需求,就有人创造出野鸡、山寨机构来满足这些需求。
院士作为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言而喻。当民办性质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付钱就能当选院士的消息出现后,难免让人产生质疑。
不同国家的院士评选标准以及其对应的学术地位和含金量往往有巨大差异。在不少国家,院士其实更接近于一种“会员”,甚至有的还明确院士需要缴纳“会费”,且评选机构也多属于民间性质。院士在很多国家仅仅只是一种学术荣誉,并不代表官方的背书,也不会附着显著的学术地位及其伴生的种种待遇。
针对“交钱就能评院士”的质疑,不能仅凭相关利益方的一面之词,是否真的有机构在国内兜售这样的“业务”,“买单者”都是谁,这些疑问相关部门有必要及时介入调查,给社会一个准确说法,也给各高校以权威参照。
从多家高校、医院发文祝贺本单位有人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来看,相关高校等科研机构很难说并不知情。
在相关评价体系中,海外院士的“效力”是否与国内院士一致,目前还未有权威说法,但从公开信息看,不少高校在公布院士数量时,往往都会注明“含外籍院士”,这或许可以说明不少问题。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外籍院士的含金量,各单位显然应有严肃、科学的评估。否则,只会刺激更多人“抄近道”,也给一些山寨机构可乘之机。
也有人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海外院士的认证机制与管理办法,推出一个国家承认的各国权威院士的认证名单,尽早遏止这种花钱购买院士的风潮。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实习生/孙嘉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