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与十月文学院联合举办了“阅读点亮西城”启动仪式暨“《十月》与京味文学赏析”论坛。北京青年作家侯磊与《十月》杂志编辑江汀畅谈京味文学与京派文学的关系,并与现场文学爱好者们分享自己的文学理念及创作心得。
启动仪式结束后,侯磊在“《十月》与京味文学赏析”论坛上,首先介绍了他与十月出版社合作的获奖著作散文集《北京烟树》、新作《北京繁华录》、以及《老北京人》系列的构想。他称从小生活在北京胡同里,文学启蒙读物是介绍孔庙、恭王府等文物古迹的小册子。后来随着年龄增长,2000年左右北京经过大规模的拆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乡风貌日异月新,尤其是望京,十里堡,海淀等变化重大的地区。新旧交替间激起了他的文学创作欲望,他想用笔记录下记忆中老北京的风物人情及当下城乡建设所发生的深远变革。
对于京味文学与京派文学之间的关系。在侯磊看来,京派文学不一定是北京话,它可以是工作生活在北京的人写现实社会中的事儿。比如从明清以来进京赶考的包括明代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安徽桐城派等各省士子的寓京文学,到100多年梁启超等晚清民国政要以及他们的后裔在北京进行文学创作和活动的经历。
“京派文学还有一大特点是化俗为雅,比如老舍笔下将世俗社会市井生活及文物古籍里的边角料内容写得很文雅。”侯磊说道。
江汀谈及京派文学,他首先想到的是湖南湘西的沈从文在北京的异乡生活及笔耕不辍的文学创作生涯,尤其是北京古城风貌及生活气息对他作品的影响。江汀认为京派作家的写作深沉而富于蕴藉,同时怀抱文学启蒙和社会改良的严肃愿望,这就是“京派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显得十分珍贵的原因。他也希望看到新的“京派”写作重新回到这座城市。
两位嘉宾还介绍了《十月》作为北京本地知名文学杂志与京味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该杂志80年代以来刊发过作家叶广芩、肖复兴、石一枫等人的名篇无数,通过对王朔的《看上去很美》《顽主》、叶广芩的《全家福》《谁翻乐府凄凉曲》、肖复兴的《我们的老院》《天坛六十记》《天坛新六十记》、宁肯的《北京:城与人》等知名作家作品举例分析,畅谈了京味文学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侯磊最后总结道,他发现上述写了好几十年的京派作家,发表了无数好作品,虽然不全是北京方言叙述,但他们本着对一方乡土的热爱,始终带着一种京味的态度在写作。在他看来,北京的“新”里面永远带着旧,既遵循传统,也有所创新。他鼓励现场的青年文学爱好者,不断地学习北京历史文化,用心用情讲好北京这片热土上的人情冷暖故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