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租号,100元/天,日结,长期有效”“实名闲置微信小号,租金1500元/月;非实名900元/月,用途是更新壁纸、头像、表情包,不会用于非法”……看到这类广告,心动吗?千万别!因为租借、转让微信号给陌生人,不仅会泄露个人信息,而且会卷入违法行为。
微信安全中心最近曝光了一批发布类似广告或违规租售微信号的账户,多地警方也曾发布提醒指出,租借或转让微信账号风险极大,如果借号人涉嫌违法犯罪,原号主也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不仅“租金”拿不到,账号也无法登录
“我本来只想赚点零花钱,钱没赚到,还有风险,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怕,希望把这段经历说出来,提醒更多的人。”小柳(化名)是一名在校学生,为了收集头像和表情包,她添加过一些并不怎么熟悉的微信“好友”。去年,一位“好友”联系她,表示愿意有偿租借她闲置的微信号,“实名的账号1200元/月,非实名的账号800元/月”,并表示先付30元定金,借满20天后,实名制的再付600元、非实名的付300元,余款月底付清。要求是租借期间,不能登录已经出租的账号,但满一个月后可以不续约。
对方还说,借号是为了给部分有合作关系的公众号引流,“用真实的账号,数据看起来更真实”。小柳闲置的微信号既没有实名认证,也没有绑定银行卡,她觉得没有什么风险,就答应借给对方。对方很爽快地支付了30元定金,小柳也提供了账号名称和登录密码。
20天一晃而过,对方却没有按约支付300元“租金”。小柳试图联系对方时,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而且出租的账号已无法登录。
她在社交平台搜索“微信号出租”才发现,很多网友都有类似经历。在网友指点下,她致电微信客服冻结账号。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不少出租过账号的网友经历大致与小柳类似,只是有些细节差异:有人看似签了“租赁合同”,同样未能按期拿到租金,最后发现合同是假的;有人租出去的账号被设置为“青少年模式”,账号监护人变成了陌生人,原号主反而无法启用全部功能;有人好不容易拿回了账号,却发现在“出租”期间,账号成为涉黄、涉赌内容的“点赞者”……
最让原号主担心的是,在追讨“租金”时,他们才发现,出租账号风险很大,甚至可能触犯刑法。根据刑法,设立用于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通讯群组、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等行为,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租借理由看似朴实,违法行为一个接一个
据相关受害者介绍,出租微信账号的以学生和退休人员居多。根据微信规则,一个手机号可以注册一个微信号,同一人的身份证最多可实名认证五个微信号。
一些出租者认为,只要不绑定银行卡,不涉及钱财,把闲置账号租出去能赚点“零花钱”“小菜钱”,并不吃亏。殊不知,这些账号变成了不法分子的“保护罩”。为了让陷阱看似合理,不法分子进行了层层包装。
首先,“闲置微信号求租”广告并非只出现在微信平台的“朋友圈”、聊天对话或公众号内容中,同时也出现在各种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有的广告不仅求租微信账号,还会求租短视频账号。要注意的是,不法分子在发布这类广告时,往往使用谐音、异体字等逃避平台监管。比如,“微信账号”也叫“V信”“V号”“薇小号”“威信号”等;更有不法分子的短视频只有“谁有多余的微信号”标题,而将租借行为隐藏在评论中。
其次,“招租”理由不一样,目的却相同。说起租借账号的原因,不法分子的解释五花八门,包括“增加粉丝”“增加浏览量”“刷好评”“给商家点赞”“给孩子拉票”等,并承诺“不会干扰用户正常生活”“不会用于非法用途”,有的还将这些写在所谓的“合同”中。还有的不法分子为了消除原号主的警惕心,甚至会“好心”提醒原号主记得查看账户余额,在出租前提取钱款、解绑银行卡等。以上种种,都是为了让原号主以为“出租微信账号”只是将自己的账号借给他人使用,而不会涉及违法行为。
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号“警民直通车上海”揭露过“租号”背后的不法行为,包括实施诈骗、恶意营销、谣言诽谤、拉客招嫖、招揽赌博等;还有的账号沦为不法分子洗钱、移赃的违法工具。
总而言之,不法分子租借他人账号的根本目的是使用他人账号掩饰真实身份,既想绕过平台的安全防护,更想逃避监管,从事不法行为。
账号密码一旦脱手,风险将不受控
不论借号者用账号做什么,只要原号主将个人账号名称、密码等交出去,就意味着风险不受控。
微信安全团队指出,出租账号时,不论是给出账号密码还是扫码让对方登录原号主的账号,都意味着原号主的个人隐私已经脱离防护,聊天记录等内容都有可能被窃取。如果原号主的社交圈对其出租账号的情况并不知情,不法分子就可能假冒原号主的身份向好友借钱、申请借贷等。
同时,实名账号拥有支付功能,一般没有异常交易记录,很容易被不法团伙盯上,用来拆分、“洗白”他们手上的赃款,逃避监管部门和警方的追踪。如果原号主出租的微信账号卷入“洗钱”,账号将不再“清白”,原号主也可能被追责。
也正因如此,多地警方都提醒,网上发布的“租码租号”广告都是骗局,千万不要转让个人账号。所谓“转让”,包括出租、出借、出售等各种形式。此外,根据上海辟谣平台的调查,各社交平台有必要加大对各种“求租”广告的监管和打击,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精心包装或故弄玄虚的“求租”信息。对公众来说,只要看到那些有异体字、错别字的“广告”,以及“欲说还休”的态度,基本就能判断相关信息有问题,千万不要相信。
文/任翀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