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换届大会,来自全国各地28家文学博物馆的3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文学展览、新媒体运用、数字化建设、品牌服务以及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等课题进行探讨,为文学博物馆扩展新视野、开拓新途径提供新动力。
会议选举产生了文学博物馆新一届组织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当选为主任委员,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银、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主任乔丽华、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冰心文学馆黄文明馆长当选为副主任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张明远当选为秘书长。
中国现代文学馆认定国家一级文物140件
专委会原副主任委员黄文明在会上作上一届专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六年来,专委会各成员单位在藏品征集方面成果丰硕。如辽宁文学馆征集作家手稿三万余页,桐乡市茅盾纪念馆征集藏品1300多件,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藏品10.2万件,其中包括曲波《林海雪原》手稿,黄谷柳抗美援朝日记、书信、手稿、照片,周立波、路翎等珍贵革命文物,茅奖、鲁奖获奖作家文学资料,以及刘慈欣、蒋胜男等网络文学作家等新兴创作群体文学资料。中国现代文学馆还于2023年征集到著名台湾作家陈映真先生藏品3800多件,为加强两岸交流,繁荣两岸文学事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文物认定方面,中国现代文学馆认定国家一级文物140件,二级文物300件,三级文物209件,革命文物65件。老舍纪念馆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叶圣陶纪念馆、朱自清故居入选江苏省第三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文物保护方面,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修复书画类文物160幅,河北文学馆完成了108珍贵藏品的复制。康有为故居、曹禺故居纪念馆、林语堂纪念馆、蒲松龄纪念馆、桐乡市茅盾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等完成了故居修缮保护工程。
各馆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IP。如朱自清故居的“走进朱自清”讲座、林语堂纪念馆的“语堂文化讲座”,北京老舍纪念馆推出的“老舍文摘”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弥补了静态展陈在文学表达方面的局限。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开展的“多伦文艺沙龙”、叶圣陶纪念馆的“追寻叶圣陶先生在甪直的足迹”、骆驼祥子博物馆的“走进老舍”公益诵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的“朗读剧本”等活动,更是提高了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浙江桐乡茅盾故居介绍打造全国首棵“茅盾的文化数字树”经验
新媒体数字化推动文学跨界“破圈”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发展,各馆探索推动文学跨界“破圈”传播,拓展文学传播的新方法新路径,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如在山东淄博掀起的文旅热潮下,蒲松龄纪念馆深挖馆藏资源,采取“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设计,策划了“文垂千古、心为兆民——聊斋文化专题展”,2023年全年共接待游客52万余人次,各类讲解超2300场,吸引观众较同期增长超700%。桐乡市茅盾纪念馆基于AIGC和大数据,开辟数字体验厅,打造了全国首棵“茅盾的文化数字树”,开文学大师数字树建设之先河。
上海巴金故居以微信公众号为主体,打造“品读经典——现代作家作品赏读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用更加灵活亲切的方式把经典作家作品送到读者身边。在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看来,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最活跃的文化消费主体,他们有买书的习惯,也有看戏的习惯,还会走进博物馆、文学馆参观。同时新的媒介的变化,让公众基本上处在一个碎片化状态。“对此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新的服务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及文化消费习惯改变的同时,如何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占领公众碎片化时间,做到了这一点,最起码对文学馆有一些影响力。”
河北文学馆副馆长白雪玉则表示,去年河北文学周期间举办的“遇见好‘诗’光——经典诗词咏读会”平台直播,实时收看人数达120多万。展示了燕赵文脉的魅力和风采。今年将重点开展河北文学馆数字化建设,着力打造河北文学数字地图。计划开始对河北文学馆展厅内容及相关延伸资源(图、文、音视频等)内容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并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挖掘整理、专题数据库建设、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各类虚拟交互系统、虚拟体验系统等,构建河北文学馆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让优秀文化“动”起来、“活”起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河北文学馆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成功申请了2024年度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