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八景”中的春色
户力平
2024-04-11
+ 关注

◎户力平

最是一年春光好,正是踏青赏景时。在北京众多风物景观中,嵌有“春”字的颇多,其中八景中便有琼岛春阴、柳堤春晓、春山杏林、安济春流、沙河春柳、碧霞春晓、龙潭春水、杏林春晓、春郊烟树、满井春游等,曾是京城百姓春游赏景的好地方。溯其渊源,多有趣闻与掌故。

最富意境的“琼岛春阴”

在北京“八景”中嵌有“春”字的景观,最负盛名的当属“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由此成为我寻访的第一处景观。

乘103路电车到北海下车,入北海公园南门,前行不远便来到永安桥。走过石桥,便为琼华岛。沿着东侧环岛小路继续而行,很快就来到白塔山东坡,远远就看见了矗立着的“琼岛春阴”碑。拾阶而上,便置身碑前。

据北海公园管理处的朋友介绍,琼华岛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离宫以来,不断修缮,景色不凡。清代乾隆年进士张若澄在《燕山八景图》中对琼华岛春景多有描述,称这里树木成荫,苍翠欲滴;怪石奇峰,透剔嵯峨;绿树白塔,交相辉映,别有意境。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手书“琼岛春阴”碑,原立于琼华岛中部偏西的悦心殿前,后移至琼华岛东侧山坡。之所以立在这里,据说是依据《周易》64卦384爻中“东方为春,稼禾聁雨,雨降于阴”之说。“琼岛春阴”是指春天时琼华岛的气候状态,即春季多云、阴沉、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湿气。这些特征是琼华岛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琼华岛独特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与节律,也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共生之美。

“琼岛春阴”碑呈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个大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

北海公园管理处的朋友说,初春时节,这里春光秀丽,树木成荫,岛上种植多种花木,每年三到五月间,杏花、桃花、丁香、牡丹依次盛开,释放着浓郁的馨香。而沿湖的绿柳,丝绦低垂,轻拂湖面,别具风情。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京城观赏春光的首选之地。

此时正是阳春之时,环顾四周,但见水畔新柳吐绿,颇富生机。在阳光的照射下,太液池上波光粼粼,别有景致。

赏柳最佳“柳堤春晓”

离开“琼岛春阴”碑,南行不远便是通往公园东侧环湖路的陟山桥,由此往北而行,在观赏湖光山色之中,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公园的北门。穿过地安门西大街,便是什刹海前海景区。“西涯八景”之一的“柳堤春晓”就在这里。

“西涯”即今天的什刹海,因明代重臣李东阳久居于此,其号“西涯”,故称此地为“西涯胜地”,由此“西涯”成为什刹海的别称。“柳堤”指前海的堤岸,清代大堤宽约三丈,长约五十丈,堤岸上广植柳树,每至春季,环湖的垂柳婀娜轻舞,绽苞新芽。柳叶呈鹅黄绿,配以近处的碧水,远处的红墙灰顶的钟鼓楼,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李东阳曾赋《杨柳湾》诗赞曰:“沙崩树根出,细路萦如栈。垂柳隔疏帘,人家住西岸。”

沿前海西岸的小路漫步,满眼清新。微风中,堤岸上的柳树已展露出碧翠的身姿,将那点点鹅黄抽成万缕绿丝,婆裟婀娜,令人赏心悦目。

明清时期,每当什刹海冰面消融,新柳吐绿之际,许多文人墨客便信步柳堤,踏青赏景,吟诗作赋。明末清初户部主事贺世寿与友人寻游于此时,即兴赋诗曰:“沦漪一曲水,好友坐幽偏。秀濯花霑雨,清疏柳着烟。晴澜明倒影,银浦写遥天。总觉无尘事,观鱼过槛前。”什刹海畔的恭王府曾为乾隆帝赐予宠臣和珅的宅院,同时作为乾隆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与驸马丰绅殷德的居所。丰绅殷德也十分钟情什刹海的景色,曾赋诗:“半池鸭绿水,几阵柳丝风。缓步寻芳径,疑与桃源通。啼莺断还续,人在画图中。”诗句简洁、明快,颇富意境。

清乾隆年进士、礼部左侍郎钱载在此赏柳后也赋诗赞曰:“水将鸭绿浓谁染,柳解丝黄半未缫。簇簇人家檐色动,花风后杏却先桃。”他将什刹海的绿柳碧水及桃花、杏花竞相开放的景致描绘得如诗如画。

环绕前海西沿、北沿、东沿、南沿走一圈,我从不同角度观赏着“柳堤春晓”的景致,自感什刹海四季之最美,莫过于春天。

“春山杏林”醉美西山上

久闻“春山杏林”为“八大处外八景”之一,民国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虎峰赏杏艳阳天,一色成林树万千。落瓣纷纷飞绛雪,徘徊四顾拟神仙。”如此美景,怎不令人向往,于是在杏花初放之时,特意前去观赏。

在石景山文友杨先生的引导下,我们从八大处公园南侧金顶山路的一个岔口上山,直奔杏林最为茂密、景色最美的虎头峰景区。

杨先生介绍说,八大处地处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树木葱茏,品种众多。每当春天来临,漫山遍野的杏花怒放,一片花的海洋。尤以虎头峰下的杏林最为优美。这里不仅杏树集中,而且品种也多,既有单瓣、重瓣的,还分红、粉、白三色。

沿山间的石阶小路前行,杏花的馥郁芳香扑面而来。我站到一处高坡上,放眼望去,满山杏花盛开,一团团,一簇簇,可谓芬芳满山。

杨先生指着山顶上突兀而立的巨石言道:“那就是虎头峰,因远望形如虎头得名,俗称虎头山,为西山中不可多得的奇景。”阳春三月踏青寻香入林,虎头山麓万杏齐发,花团锦簇,似瑞雪纷飞,故有“春山杏林”之美誉。

明宣宗朱瞻基甚好游历,对西山四时景致颇感兴趣。据传一年初春时节,他巡幸八大处,但见虎峰之上杏花盛开,鸟语花香,遂攀上峰顶,举目四望,满山杏花粉如霞、白如玉,其景致胜似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回銮后他即兴赋诗:“山际云开晓色,林间鸟弄春音。物意皆含春意,天心允合吾心。”

民国爱国三诗翁之一、著名旅行家田树藩曾隐居八大处“柳溪山房”,遍游京西胜景,经日笔耕不辍。他在《西山名胜记》中对春山杏林多有赞誉:“此处杏林不仅山上平地随处皆有,惟山上者当春日开花时,自下望之,更入画境。”并赋诗赞曰:“举目虎头峰,迤逦尽红杏。春山施薄粉,望之若仙境。策杖前去寻,到来亦俄倾。千株花齐发,高下遍山岭。林中宜久停,徘徊尽游骋。花好时无多,逢之亦何幸。风动天雨花,恍到尚书省。叹赏不忍离,莫负此美景。白日落西山,且待明朝领。”将这里的景致描写得淋漓尽致。在他年逾七旬之时,还在春日里登上虎头峰,尽览春山杏林之美景。

置身于杏花丛中,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好不惬意。走过一坡又一坡的杏林,颇有几分醉入杏花村之感。时近正午,我才依依不舍地向山下走去。

沙河堤上凭眺“安济春流”

“安济春流”为“燕平八景”之一。燕平即今天的昌平,西汉设置昌平县,唐同光改为燕平县,五代后晋时复名昌平县。而“安济”则为京北沙河之上的安济桥,俗称南大桥。

京北之寻访,幸有家住沙河镇的文史研究者张先生的陪同,其研究昌平文史已有十余年。

乘地铁昌平线在巩华城站下车后,便在A2口见到了张先生。我们向南而行不远,便来到南沙河畔。张先生介绍说,沙河为温榆河上源,属大运河文化带区域,且有南北之分,均自西向东而流。地处沙河镇南侧的河道为南沙河,而北侧的河道为北沙河。安济桥曾是南沙河上的一座石桥,“安济”为济水安生之意。

我们沿河岸北侧的小路边走边聊。张先生介绍,安济桥为明代皇帝谒陵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拱卫京师的五大桥之一。明代《长安客话》中有“沙河东注,与潞河合。每雨集水泛,商船往往从潞河直抵安济桥下贸易”的记载。另据《昌平州志》载:安济桥在巩华城南二里南沙河,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寿督建,为三孔,用花岗岩砌成。嘉靖十七年(1538年)夏,山洪暴发,将桥冲毁。重修后改为九孔石桥。沙河宽阔且水深,西衔远山,烟波浩渺,九孔石桥横卧在碧波之上,既似青袍腰际扎束的白玉带,又像九天的彩虹垂落人间。每至阳春时节,南沙河流经沙河店河段沿河两岸上绿柳垂荫,含烟笼翠,芳草萋萋,争芳斗艳,一派水乡的秀丽景象。明隆庆年间昌平人崔学履编写《昌平州志》时,选择家乡山川名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定名为燕平八景,并将“安济春流”列入其中,并赋诗曰:“沙河南去锦帆稠,春水偏宜估客舟。共指灵源通潞水,喜看幽脉即沧州。尽多沙渚眠鸥鸟,欲傍星槎犯斗牛。畿辅名区多胜绝,楚云湘月共悠悠。”

张先生介绍得绘声绘色,饱含着他对家乡景致特有的情感。

“那这座古桥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问道。

“1958年修沙河水库时安济桥被拆除,部分石料用作水库的护坡。遂在安济桥址西侧百余米处新建了钢筋水泥大桥,1996年兴建八达岭高速路(今京藏高速路)时拆除重建。虽然安济古桥消失了,但‘安济春流’的景致尚存,而今沙河两岸仍植有许多柳树,每至初春时节,河开冰融,春水荡漾,柳枝染绿,景色宜人。”

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已冰开水流,柳枝染绿。近观,一河春水向东流,河岸上柳丝依依;远处,是横跨南沙河的京藏高速路大桥,车来车往。

“沙河春柳”景致依旧

“沙河春柳”是明清时期京城东南部房山城八景之一,如今景致依旧。

乘地铁燕房线到房山城关站下车,刚出站口,我就看见了相约的房山区文旅局的王先生。几句寒暄之后,他把我引到紧邻车站的河道旁。随声言道:这就是房山城历史上的护城河东段古道,今称东沙河。随后我们沿着河岸上的道路向南而行。

王先生介绍说,房山县城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初为土城,“墙高丈余,四周长四里有奇”。明隆庆二年(1568年)知县李琮以“房山为京师首善之区,宜缮城以卫之”为由,“石采于西山,灰采于南阜”,筑建新城,翌年竣工。“城高三丈,石墙厚三尺,城墙总厚近二丈”,且以沙河环绕,遂沿河广植柳树。每逢初春时节,柳树染绿,好似一条绿色丝带围绕于城垣。此时已冰雪消融,河水环城流过,绿柳、蓝天和花岗岩城墙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故称沙河春柳。

历经400余年,而今房山古城虽消失,但尚有部分护城河故道可寻,其东、北、西三面至今仍然可见,唯有南沙河遗址不存。其中东沙河发源于白水寺山后芹菜沟,流经房山城北关、东关,在东大桥东折注入大石河。西沙河发源于迎风坡,流经房山城西关,向南注入马刨泉河。经过多年治理,沿河仍为绿柳所掩映,而最佳观柳河段为东沙河朝曦公园,有东沙垂柳之美誉。

不经意间,我们已走进朝曦公园的南门。王先生介绍说,这座公园是房山城关地区的第一座公园,始建于1984年,地处房山城护城河东侧故道的西岸,原址是一片沙滩,后来沿河筑堤,建立朝曦公园,并在临河地段多植柳树,营造了东沙垂柳景观,由此成为房山人春日赏柳的好地方。

漫步园中,颇感宁静。行至临河之处,只见刚刚染绿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垂柳悬岸,水与绿交汇在一起,别有韵致。

难以寻访的“八景”春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八景”中的另外几处春景已消失,难以寻访,但通过查阅史籍,特别是品读古代诗文,从中也能领略到昔日的美丽春色。

“满井春游”为大兴八景之一,位于东直门外。这里的“大兴”是指明清时所设置的大兴县,即今天北京东部地区。明代《帝京景物略》载:“该地有一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满井实为水泉,早年间清泉涌流,泉水外溢后便形成了小溪。初春时,绿柳成荫,繁花似锦,景色宜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到此畅游后,写下名篇《满井游记》,对早春景色予以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崇祯年进士、画家郑元勋到此写生时,即兴赋诗:“天气苍黄水气微,一痕村甸集朝晖。忽惊草树亭依井,偶定风沙昼启扉。雨过也流花片片,春深有数蝶飞飞。葑田麦陇争相绿,绿似江南未若肥。”

“碧霞春晓”为顺义老八景之一,“碧霞”是指碧霞宫,位于牛栏山东侧山顶上,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以远观山水庙宇最为赏心悦目。如在春日行船潮白河上,来到这里,向西望去,但见春天的朝霞映射在佛殿上,山下潮白河的波光与山顶佛殿的倒影上下辉映,景色蔚为壮观。民国时期文人尚敬臣《咏碧霞春晓》诗曰:“梵宫桃季自成蹊,树密幽禽处处啼。峦顶晨烟犹带湿,草头夜露尚余凄。山花逞艳临流媚,笋屐寻芳曲迳迷。佛阁钟声惊晓梦,好风莫送到春闺。”

“龙潭春水”为怀柔八景之一,龙潭,亦称龙泉潭,位于怀柔城区东南部,明代以泉盛,以桃名。每到初春冰雪消融之时,潭中水色清幽,美艳之状颇见诱惑,桃花盛开,垂柳染绿,衬于潭边,枝叶轻拂水面,随波荡漾,文人雅士多汇聚于此,踏青赏花。站在潭水上游放眼望去,水幽似镜,绿树红花,倒映其中,别有雅致。曾有文人赋《题龙潭春水》诗:“深潭清净波不惊,忽见出游水面横。春趁桃花汲锦浪,龙从平地起雷声。”

“红门春晓”为延庆永宁八景之一,妫川即有延庆母亲河之称的妫水河。它源自松山,东穿龙庆峡宛转出山,至金牛山西折,经妫川绕康西草原入官厅湖(水库),延绵百余华里,四季景色宜人,尤以永宁镇南山一带春色最美,称“红门春晓”。明代赵羾诗曰:“路从谷口入,曙色东方动。青山豁四围,黄鸟时一弄。溪回径转迷,风暖花相送。不逢异人出,恐是桃源洞。”一幅诗情画意之境,令人向往。而清代延庆永宁人、咸丰年举人胡焘也赋诗赞曰:“望春春意意如何,路出红门向晓过。初日未高山色重,边风乍暖鸟声和。”

“杏林春晓”为沿河城八景之一,位于门头沟斋堂镇,依山傍水,有大面积的杏林,时有“沿河城之美,四时皆宜,犹以四月杏花为盛”之说。每年四月初,灿若云霞的杏花如期而至,蔚为壮观。因地处山区,这里的春天要略晚于平原地带,故有诗人赞美:“沿河春色四月间,杏花报晓醉山川。尽放十里香四溢,潋滟枝头最陶然。”

“春郊烟树”为“漷县八景”之一,漷县位于通州区东南部,因辽代设县治得名。此景即运河春日之林木景观。早春时节,站在漷县城楼向东远望,柳树最先发芽泛绿,就像一道淡绿色轻烟,飘于远方。仲春榆树发芽也如一片轻烟濛濛,而晚春槐树发芽泛绿时,如一线轻烟般缥缈,由此营造出春日静谧美妙之景象。漷县人、明正统年进士董方诗曰:“望入天涯绿正匀,几番风雨压眉颦。争穷榆荚遥难辨,遮断杏花半未真。飞絮雪沾南蒲草,晴烟莺啭上林春。故乡今亦应如此,满目云山迷渡津。”文辞优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春日景色的真切情感。而清咸丰年进士、通政使司副使王维珍也有诗赞曰:“树色界郊远,春光散晴晓。深处有人家,炊烟出林梢。”好一幅春日里京畿农家淳朴闲适画卷。

供图/户力平

相关阅读
北京海淀区提升北旱河滨水绿廊景观,打造“一带八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7
探寻|北京“八景”中的春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1
诗词丨100首关于春天的诗词,写尽人间春色(二)
诗词天地 2024-04-05
香山公园开启春季游园会 三条踏青赏景路线等您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1
T116路公交再添6部“运河文化车厢”,再现“通州八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9-29
寻访|中秋将至,探寻北京历史上的赏月胜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7
24小时高清慢直播!五一足不出户,让你随时随地饱览云上“丹寨八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9
赏读|“燕京八景”中的“蓟门烟树”一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2-02-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