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死亡日志》从自己的死亡出发,也从身边人的记忆出发,向死而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6 11:00

“我要记录我生命最后日子的一切,把它展示给世人。想想也蛮有意思的。把生命的脆弱一点一点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许我走得会没那么孤单。标题我都想好了:死亡日志。忠实记录一切,包括文字、图片与视频。”

2021年,作者因身体不适自己去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了肺癌,开始在自己的公众号记录自己治病的过程,直到肺癌晚期,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最后一篇日志写了一半,停留在2023年5月25日。正如伍尔夫写道的那样:“我本打算写写死亡,生命却像往常一样悄然落至笔端。” 作者毫不掩饰地用文字直面、甚至可以说直播了自己个人的死亡进程,从某个角度上说,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与身边的家人、与远方的朋友,与这个世界,慢慢告别。这是一个面对死亡的个案,一种自我救助:在新冠特殊时期,用网络记录的方式留下文字、图片,帮助自己、也帮助身边的人,消解面对病痛、死亡的痛苦和恐惧。

“他每天来看我,有人关怀始终是温暖的,即使是临终关怀。”——何光沪、陈嘉映、王志纲友情撰文,随书附赠别册《我们也来写老伍》。

“死亡不是死者的事情,是生者的事情”。虽然这是一本记述一个人生命最后历程的私人日记,但不是一个私人的、内部的视角,而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文本。同样面对死亡的还有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他的文字也使得那么多癌症患者受到鼓舞,让互联网上认识的、不认识的读者聚集在这个公众号里,谈论死亡,理解死亡,这无疑是具有公共属性的。

他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是被一群人围绕着、陪伴着的,他们彼此搀扶、共同走过生命最后的历程,他们分享并且见证者彼此最重要的情感和记忆。作者还在世时发起了#我们也来写老伍,让他的朋友们进行生前追思,环绕在这个生命周围的、陪伴他走过最后这一段路程的人们,他们的情感、回忆,经由这一个人的死,又“生发”出许许多多新的记忆、新的过往。

“美国医院除住院医生外,基本不养外科医生,这些医生和医院签约,医院负责提供设施及基本的护理服务,医生自己动刀。”——忠实记录在从罹患癌症到最后离世的就医过程,一个认识美国医疗制度实际情况的窗口。

了解美国先进的医疗体系:一种关注长期临终关怀的“缓和医学”,缓和医学旨在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副作用,同时维持他们的舒适和尊严。而临终关怀主要针对预期寿命较短、不再寻求积极治疗的晚期病患者,关注于舒适度和症状管理;一份可让患者意愿合法化的文件,“预先医疗指令”用于在患者不能为自己做决策时,表达他们对自己的医疗保健意向。

同时窥见美国医疗体系中的弊端:医药费之昂贵,医疗团队的无效率,住院医师的毫无积极性,“我还发现一个问题,由于医生和医院多是合同制,医生自带病人,医院的住院医生只是帮手,他们既无专长也无积极性照顾住院病人,尤其像我这种急诊进来的病人,来了就不走了,住院医生只想着把我打发走,根本不去管我或没能力管我”。

“我会争取活好每一天,不是为了苟延残喘而苟延残喘,我会像一个健康人一样去活,也许比他们更积极地活。”

除去像完成工作一样积极治病,作者也努力像生病之前一样,积极生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把不是常态的生活过成常态。”即使到了生命的末期,也仍充满生命力地活着,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活着也不是为了治病”。这是这个文本在当下的稀缺性和可贵性所在:太多人一旦身患重疾,全部生活内容就只有“治病”,而作者却在用自己最后的时光告诉我们,病要治,日子也要继续过下去。

他多次进入ICU,但从未失去生命的自我和追求,以及生活的幽默感,仍然该吃吃该喝喝,游山玩水,兴致勃勃。他的妻子写道,“即使在生命倒计时的时候,他也一直在坚持学法语,每天一到两个小时,在病床上,追着会说法语的护士,练口语。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希望吃到妻子的鳕鱼火锅”。

“无悲无喜,既然躲不开它,战胜它更是妄言,那就坦然地、心平气和地和死亡并行一段,直到它彻底夺走我的生机。”

作者伍祥贵为我们展现了我们这一辈人面对死亡应该有的态度和一种可能,虽然是五十年代生人,和我们的父辈母辈年龄差不多,但他的心态完全是一个年轻人面对死亡理想的心态:他在日记中的记录幽默诙谐,不把死亡当回事儿,像小孩子一样要完成遗愿清单,去旅游,在医院偷偷喝酒,拿着电脑打字……自己做生命终结时的决定,签署预先医疗指令,选择不插管,不让家人有任何道德负担,同时也对宿命这一话题展开了思考:从“为何是我”到“为何不是我”, 平静地审视死亡,顺其自然地迎接死亡,“接受事实,不管如何严酷。没有谁比你更应该,也没有谁比你更不应该。没有抱怨,没有推诿,既来之,则安之,其他思虑都于事无补”。

复古胶皮笔记本样式,明黄配色,纪念曾经的青春岁月,让生命继续

封面上首次采用复古胶皮笔记本形式,年代感十足,呈现一个完整的日记体形式,裸脊装订,可摊平翻开,采用鲜明的明黄配色,辅以设计师设计字体和复古笔记本的花卉,呈现一个并不死寂的封面,附赠书签卡片,内文按照作者所想重视记录一切,保留图片原貌,四色印刷,还原生活本来的色彩。

内容简介:

《死亡日志》是作者得知自己患肺癌后记录的生命最后历程,从确认癌症到接受治疗再到后期癌症的发展、变化,从自己一人面对到家人、朋友得知,围绕身边守望相助。作者毫不掩饰地用文字直面死亡,并且想要更多人参与到他的告别中来。在治病的过程中他仍然做着自己想做的、热爱的事情,即使到了生命的末期,也在充满生命力地活着。经历了三年疫情,人们对死亡的认知比以往更深也更迫切,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逝者,从记忆中追寻他们的模样,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更加意识到,“死亡是生者的事情,不是死者的事情”。 如何面对死亡,面对自己的死亡,面对他人的死亡,学会告别,都是我们要经历的课题,《死亡日志》就是这样一本从自己的死亡出发,也从身边人的记忆出发,向死而生,为我们呈现一个面对死亡时,全面的、多维的视角。

作者简介:

伍祥贵,男,生于1954年,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曾任贵州大学中文系讲师。

相关阅读
赏读|严飞、刘擎:自我重构的过程就是发展和改变自己的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1
文学|一场家庭旅行引发的危机 都柏林文学奖获奖作品《失踪孩子档案》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9
新知|“人类学的目的就是与人类生活本身对话”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4
新知|《时空中的爱因斯坦》99块时空“拼图”将爱因斯坦丰富但矛盾的人格淋漓展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9
文学|《灵魂摆渡人》,给所有向往勇敢之人的疗愈之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8
生活|一本实用的指南,帮助你在退休后活出全新的自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9
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愤怒的葡萄》作者斯坦贝克史诗级杰作《伊甸之东》 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6
文学|松木清香,琥珀留痕 万玛才旦遗作小说集,其子久美成列编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