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严防并举,铲除环境检测造假土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3 07:15
防污治污、保护生态环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我们坚持首善标准,按照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系统治理的思路,坚持严惩严防并举,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坚决铲除环境检测造假土壤,持续打好生态环境执法“组合拳”,定能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首都生态文明底色。

外挂“作弊器”,不合格车辆摇身一变成合格;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检测数据;断电停产应付执法检查,欲盖弥彰;超标排污,污染环境……对于恶意并造成实质性污染的违法行为,生态环境部门坚决依法严厉查处,绝不手软。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2023年度八起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两起第三方机构环境检测弄虚作假案,引发广泛关注。

环境检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准确、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各地对于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案件的追责曝光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少数环境检测机构受利益驱动顶风作案,协助排污者蒙混过关,甘当污染行为的帮凶。

此次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使用作弊器伪造检验结果”案例中,北京怀柔区某机动车检测企业在7辆车不符合检验合格标准的情况下,采取强制关闭电脑终止检验程序、违规外接作弊器等手段,篡改OBD读取数据及检验结果,使不合格车辆蒙混过关通过检验,转为“合格”车辆。“环境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案例中,某环境监测公司对北京大兴区一家企业开展比对检测时,仅在厂区内停留18分钟,但是检测报告记录的取样检测时间约2小时,该环境监测公司伪造了比对检测报告的原始数据及记录,涉嫌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上述两个涉事机构均被依法严惩。

上述两个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北京市环境检测打假成果,传递了“零容忍”惩治环境检测造假的鲜明态度,表达了依法严查严惩环境检测违法犯罪的坚定决心。

3月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介绍,从一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环评文件编制,到一些企业的自行环境监测,都存在多种数据造假行为,一些环保服务机构造假手段五花八门,花样层出不穷,而且朝专业化、链条化方向发展。黄部长表示,对造假行为绝不能容忍,要坚决打击,铲除造假滋生的土壤。各地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环境检测造假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有针对性地创新完善监管执法机制,筑牢防范和惩治环境检测造假的坚实堤坝。

其一,要在“违法必究”上下功夫。坚持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加大随机抽查和现场核查力度,强化大数据加人工智能的“穿透式”监管,提高信息分析研判能力和预测预警水平。同时,要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加强部门协同,深化行刑衔接,扎实推进联动执法工作。要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打击环境检测造假行为的高压态势和震慑效应。

其二,要在“加大违法成本”上做文章。积极构建“信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检测机构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完善“黑名单”制度,加大违法成本,督促引导各检测机构坚守道德底线,不越法律红线,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真正发挥独立、公平、公正的作用。

其三,要在“打铁自身硬”上见真章。针对一些地方把关不够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应突出“刀刃向内”,细化压实监管责任,前移问责关口,变重大事件、重大事故后问责为“针对明显过失问责”,促使执法人员自觉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提升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防污治污、保护生态环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我们坚持首善标准,按照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系统治理的思路,坚持严惩严防并举,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坚决铲除环境检测造假土壤,持续打好生态环境执法“组合拳”,定能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首都生态文明底色。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