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家区内文化企业“摆摊”洽谈,首批100处可利用空间虚位以待,一揽子政策助企发展、多个文化产业项目集中签约......3月1日,昌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召开,文化资源富集的昌平区抢抓机遇,以一系列重磅举措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实现文化产业一季度“开门红”。
最高可获500万元鼓励资金 昌平发布一揽子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汇聚的区,也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昌平区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文化是昌平的一张金名片。历史文化的滋养下,昌平区的文化产业也正蓬勃发展。2023年,昌平区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99家,实现收入192.6亿元,同比上涨16.2%;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实现利润总额18.8亿元,同比上涨34.3%。
当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昌平如何以“文化+”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做示范?当天的大会上,昌平区发布了《昌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昌平区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昌平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一揽子支持政策,聚焦园区建设、项目落地、企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引导规范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在昌平集聚发展。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昌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共包含7个部分、16条具体措施,重点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文化企业成长壮大、加强项目产品扶持力度、激活文化市场消费潜力、优化产业要素条件支撑。昌平区文促中心副主任黄德强介绍,结合市区相关要求,昌平区出台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配套鼓励资金3000万元,符合认定标准的企业可申请,最高一次性可获得资金支持500万元。
首批100处可利用空间发布 足不出户也能精准对接
“这里适合开发做民宿,这个工业厂房可以打造成机械博物馆。”推进会现场外的展区旁,术客公司联合创始人俞伯华正在向往来的参会人员介绍昌平区可供发展文化产业的空间资源。
空间资源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会上,昌平区还推介了首批100处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利用空间。其中,既有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等集聚区域,也有老旧厂房、闲置楼宇等创新空间,更有藏匿于乡村山水间的农村集体资产,诚邀更多企业、更多人才投身到昌平建设发展中来,进一步带动投资落地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激发昌平城市创新与建设活力。
“在昌平区的组织下,我们前期走访了昌平区各个村镇,对闲置空间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各地发展定位给出初步的产业建议,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源我们还进行了3D建模并给出一些示意效果图,让有意向的企业能直观的看到改造后的效果。”俞伯华说。而在今天的大会现场,这样直观清晰的展示已经吸引了不少企业嘉宾驻足询问,希望能够在昌平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昌平区宣传部副部长李文慧表示,这些空间资源也将数字上网、编辑成册,形成便捷交流合作的文化产业空间推介平台,企业足不出户也能精准发现“商机”。“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完善更新,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围绕企业投资、兴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进一步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李文慧说。
文化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会上,4个文化产业代表项目集中签约,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其中,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与昌平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立足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建设运营,从文旅融合、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人才交流等多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与昌平区政府签订文化产业专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等领域开展积极合作,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还将为昌平区优质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项目提供不少于200亿元融资支持。此外,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与中影年年(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物数字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昌平文旅集团与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研发“昌平礼物”等文创产品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大会还推介了明文化文博综合体项目,并举行了“三带融合”文化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相关专家围绕“三带融合”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讨。未来,“三带融合”文化发展研究院将依托昌平特色文化资源,联合学界专家,吸引社会资本在文化研究、产业咨询、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全力助推昌平区文化强区建设。
摄影/穆昊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