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居民重燃赴港投保热情。
近日,香港保监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访客个人人寿保险新单保费约590亿港元,同比大涨超27倍。从过往数据来看,这已是近7年以来的新高,仅次于2016年的727亿港元。
与往年相比,储蓄型保险比保障型保险更受青睐。数据显示,内地客户的新造业务中,约有25%涉及保费融资。香港保监局提醒投保人保费融资有风险,投保前后要审慎且充分考虑。
香港西九龙站附近保险公司网点周亮摄
储蓄类保单贡献突出
近日,香港保监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内地访客个人人寿保险新单保费约590亿港元,同比大涨超27倍。
分季度数据来看显示,2023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的暴涨主要来自去年一二季度的数据带动,去年三四季度数据有所回落。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新单保费122亿元,按季环比再跌19%,第三季度内地访客新单保费环比下跌32.9%。
就内地访客保费数据的暴增,监管方面表示,要更加理性地分析。
“2023年内地访客保费规模激增,是此前积压的市场需求释放。这一数字按4年分摊,每年仅100多亿港元的新造保费,并非井喷式增长。”香港保监局行政总监张云正表示,从过往数据分析,今年内地访客来港买保险意愿仍大,预计2024年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会达到400亿港元。
从品种来看,储蓄保单贡献了60%以上的内地访客新造保费规模。
张云正表示,过去内地访客投保产品中,保障型保险占到60%,储蓄型保险占40%,去年则相反,储蓄型及保障型分别占比60%及40%。2023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险业数据显示,内地访客购买的保单中约97%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笔支付),终身寿险、危疾及医疗保险分别占到已发出保单份额的54%、35%和4%。
在张云正看来,这主要源于中美利率的相背而行,并且两者息差大。这也增加了内地访客来港购买美元保单的吸引力。
“我去年接待了80多位内地客户。这几年,外围资本市场表现更优,高净值人群更倾向于向海外配置。香港保单以港元和美元计价,能够很好满足多元化、多币种的配置需求。”友邦香港代理人林经理表示。
注意保单融资有风险,
有个案亏损率超100%
香港保监局提醒投保人保费融资有风险,投保前后要审慎且充分考虑。
所谓保费融资,即客户从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用于保单购买,同时该保单被视作抵押品。当保单回报高于贷款利息成本时,客户除了享有保险的保障外,还可以赚取两者之间的息差。
图片来源:香港保监局
据最新数据,2023年香港保费融资活动已明显放缓。新造保费中,保费融资业务占比已由2022年的43%下跌至2023年的21%,2023年第四季度更跌至多年来单季最低水平的9%,而去年前三季度内地客户的新造业务中,则约有25%涉及保费融资。
张云正表示,香港保监局开始与香港金管局联手再开展保费融资检查,也会检查内地客做保费融资的情况。
上证报注意到,去年香港保费融资保单相关投诉案件有所增加。
香港保监局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收到28宗和50宗相关投诉,主要内容涉及中介人在销售过程中未有提及有关风险,以及保单条款、借贷利率等资料不实或误导。例如涉及保单回报和贷款利息均为浮动,在保单发出后,投保人应定期检视相关资料,利用适当方式对波动做好额外风险准备,避免被迫提前退保。
香港保监局提醒,寿险保单多涉及长年期,提早退保将带来损失。投保人要特别留意,使用保费融资购买长期保单,因杠杆作用,提早退保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
在近期香港保监局查处的个案中,有投保人因为担心利息上升,在保单生效仅几个月后便退保,结果保单退保价值用于偿还贷款后仅余400港元,30万港元本金全部损失,考虑其他贷款费用,亏损率超过100%。
除金钱损失外,提早退保也会令投保人失去保单的保险保障,日后再投保可能因健康状况转变等因素而无法获得相同的保障。
“保费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过往低息环境下,投保人希望透过保费融资赚取保险产品与贷款当中的息差,借助杠杆效应扩大保单回报,然而此举也会同时放大风险以及可能造成损失。”香港保监局长期业务部主管(署理)吕愈国提醒,“同时,现在利率高企,保费融资的偿债成本随之上升,加之现在以融资方式购买的多为分红保险产品,该类保单收益受保险公司投资表现影响,并非保证且回本期较长,令保费融资的风险骤增。”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