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课”道阻且长,更需行稳致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3 07:20

日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12月12日《光明日报》)

长短课相对现行的固定课时而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传统课时一般小学阶段每节课40分钟,中学阶段45分钟,作为惯例已经沿用多年。固定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便于有效管理,可以大大提高运行效率,但缺乏灵活性,也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学科讲授规律以及未来学习样态,需要在变革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长短课打破了原有的课时限制,以15分钟、30分钟,甚至90分钟多种形态呈现。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学科,对于课时的要求并不一致。从学习阶段来说,低年龄的学生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很难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学习效率也会下降。同时,按照教育部防治近视的指南要求,出于对学生视力和身体的保护,学习钢琴等乐器的孩子,琴谱字体要尽量大,保证练习时环境光照亮度,每次连续练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美术、体育等课程则因要思考或热身等因素,需要在课时上更长一点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大量事实和部分学校的实践证明,课程建设是推进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步,长短课表面上仅是在课时时间上进行了微调,却更符合教育规律和个性化成长的要求,探索开拓更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

从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等学校的尝试来看,根据课程、学段特点制定的“一班一课程时间表”,建立起了一种信任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自律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从他控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收到了非常突出的效果。

不过,探索并实现长短课式的课时改革并不容易,可谓知易而行难。一方面,改变长期的思维和习惯定势相当不易,对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能力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另一方面,长短课的安排打破了统一模式下的简单便捷,长短课排课“工程量非常浩大”,对班级较多的学校的挑战和压力极大,再加上既有的评价体系并没有作出改变,评价“指挥棒”不转向,也难以激发起学校改革和教师参与的内生动力。再加上长短课对教师教材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很多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即便作出了相应的尝试,也难以长期维持。

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说,课时改革固然道阻且长,面临着极其巨大的挑战,更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推动改革和实现发展。从当前来看,不妨采取先行先试的原则,对于经济水平和基础条件较高的地方,应当制定相应的计划,落实先行先试的责任,让一部分地方和学校先动起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最终落地生根。

改革越是困难,探索的空间也越大。在国外,长短课的安排已相当成熟,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与此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尤须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如此才能厚积薄发实现弯道超车,最终实现教育局面的根本改变。

文/堂吉伟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取消统一铃声有待商榷
中国教师报 2024-04-26
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 合肥揭开“大体育”改革序幕
中国青年报 2024-04-08
每天一节体育课,如何确保不被挤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7
每天一节体育课,如何确保不被挤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6
小学生体育课搬到西山滑雪场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2024-01-26
“长短课”打开更多可能
人民日报 2024-01-18
“长短课”道阻且长,更需行稳致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3
广东:语文总课时为何远超其他科目?体艺科劳等课时占比为何提升?
南方都市报 2023-03-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