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不能踩
工人日报 2023-12-12 11:45

据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以生态修复之名违规挖湖造景,违规占用耕地490.77亩,总挖方量约27万立方米,违规取用黄河水25万立方米。甘肃张掖十年毁林开垦近10万亩,6000余亩人工水面长期违规取水,包括当地的明星景区和市政项目。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卫辉违规挖砂采石,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也导致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赵长城遗址遭到破坏。还有一些地方小水电无序开发,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突出,并带来行洪隐患。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屡屡越过政策法规的红线,此类问题值得各方关注。

有的地方本来长年缺水,为了快出“政绩”,超量采用地下水,甚至挖湖造景,留下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隐患;国家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可一些地方绕过监管及科学论证等环节,屡屡违法侵占耕地;一条河流、一个区域建多少水电站,取决于河流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取决于区域内的生态承载能力,如果不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可能破坏河流自然生态,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还可能使区域内鱼类失去繁殖机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令人担心的是,一些地方对暴露出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搞敷衍式、忽悠式整改。这种思想上不够重视、监管上流于形式,透露出一些地方对整改存在畏难情绪,以及相关方面人员不愿舍弃到手的“奶酪”。说到底,是没有把握好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问题,没有摆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于一城一地而言,有资源优势当然是好事,但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讲科学,不能急功近利、吃干榨尽,不能超出生态承载能力,不能踩国家法律政策的红线。如何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是眼下一些地方在资源开发、生态环保领域提升治理水平的一道必答题。

之前,长江禁渔、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等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成绩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尽管破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往往面临种种现实困难,但通过科学论证、严格监管、分类处置、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等,事实证明,很多地方都能交出漂亮的答卷。

2021年底,由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水电分类整改工作的意见》,明确列出了“退出、整改、保留”的小水电站分类整改标准。目前,黄河流域2000余座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工作正在进行。加快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已被作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的重要内容写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一批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也相继涌现。

期待相关问题的治理能为更多地方提供深刻警示,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前行。

文/工人日报评论员韩韫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1+3”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证券日报 2025-01-22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光明日报 2024-10-25
多地加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上海证券报 2024-10-12
自然资源部: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源头严控、计划调节
澎湃新闻 2024-08-20
自然资源部:允许各地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方式进行微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14
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场景牵引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将成主流
澎湃新闻 2024-05-26
青海整改小水电站:完成112座 退出44座
中国新闻网 2024-01-18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曝光5省典型案例
新华社 2023-12-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