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年底,各类年终总结任务如期而至。近日,AI代写年终总结的现象引发了关注。根据媒体报道,当前搜索“年终总结AI”等关键词,有许多相关产品,有的店铺月销量甚至达到6万单以上。也不只是年终总结,PPT、营销文案等内容,均可以通过AI来完成代写。
AI工具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减轻一部分工作量,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在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纳上,做的也不一定会比AI出色。具体到“写年终总结”和“做PPT”上,AI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当我们输入必要的材料和要求,AI便会快速梳理相关数据和信息,然后根据我们的要求,搭建起有逻辑的、规范化的架构或者文本。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多地使用AI工具去完成工作,这也是技术发展的趋势。借助AI工具,我们既可以从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劳动中释放出来,也可以获取更多思路上的启示。前期通过AI做数据整合和规律分析,后期由人工来进行个性化内容的添加或升华,我们完全有可能得到一篇佳作。因此,我们没必要否定用AI写年终总结的行为,也不能简单地将使用AI等同于偷懒。
应该看到的是,当AI代写再次成为话题,人们在讨论中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想必不是那一篇篇年终总结的质量,而是AI会不会代替人类的思考,会不会增强人们思维的惰性。如果一篇年终总结只是交上去就存档的几张纸,用AI完成并无不可,我们还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去完成更有价值、更有创造力的工作。但问题就出在,人们会不会事事都交给AI来做,从而减弱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丧失了自主思考的意愿。
所以,厘清AI产品的使用边界和参与尺度就显得很重要。也就是,什么样的场景下是可以使用AI工具的,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用AI“一键生成”的。比如,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上,目前的共识是不能假手于AI,而要保持作者的独创性。此前提请审议的学位法草案中也规定,有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等情形的,可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这也是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科研领域使用边界的明确规范。
大量年终总结由AI来代写,这件事到底好不好?其实,这仍旧是“人工智能会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这一命题的变种,背后反映的是人们面对新技术、新应用时的担忧和不确定。但说到底,我们的目标是利用AI赋能人类,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发展,而不是因为这种不确定而直接向AI说“不”。
也正因此,我们不必对AI代写年终总结过于担忧。更何况,现阶段许多AI生成的总结都有些“隔靴搔痒”,经不起太细致的审视和评判。要想结合实际、言之有物,还需要人们的智慧,这不正是我们与算法相比的优势所在吗?
文/张永群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