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非遗,传承有序”“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翻开龙泉铁壶第三代传人戚平川的朋友圈,除了日常出席活动的动态,他还连续转发了十几条有关儿子戚祖豪荣获两项省级大奖的新闻报道。每一句转发语的字里行间,都藏匿着戚平川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他希望孩子们继承他的衣钵,将铁壶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他也希望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制壶手艺……
制壶最考验釜师的耐力,一把铁壶的“出炉”需历时3个月有余,除了前期的设计,还需要26道工艺流程、60多道工序,过程枯燥又繁杂。只有经得住时间的精雕细琢,才能让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铁片“脱胎换骨”,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如此繁杂的制壶工作,戚平川却干了25年有余。铁壶于他而言,亦妻亦友,是他投入全身心去追求一生的事业,他立志要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延续下去。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开班授艺,开办铁壶博物馆,就是希望能把铁壶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世界都认可、使用中国自己的铁壶。
后生可畏,15岁少年一举拿下两项省级大奖
《福禄千秋》惊艳全场,力压多名工艺美术大师
戚祖豪今年15岁,是淄博市新元中学初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淄川龙泉铁壶的第四代传承人。今年5月底,在山东济南举行的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上,戚祖豪的铁壶作品《福禄千秋》以其巧妙设计惊艳全场,一举夺得了“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和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两项大奖,成为此次大赛上最小年龄的获奖者。有网友赞许道:“这位少年的坚持和努力真是令人敬佩,他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带给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戚祖豪的成就,离不开家庭的艺术熏陶。出生于铁壶世家的他,自小就喜欢画画,也爱好折纸、泥塑等手工艺术。耳濡目染之下,戚祖豪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铁壶,尤其酷爱铁壶的创意设计。十岁起,他就开始不断尝试设计各种创意铁壶。
偶然间,戚祖豪听到了父母有意设计一把齐文化壶,正好他对齐文化中的瓦当感兴趣已久,便想参与其中。在他看来,瓦当的半圆形造型不仅能和壶型完美结合,而且瓦当图案又能体现社会新村的发展,以瓦当来体现齐文化的特点也最为合适。为了将齐瓦当艺术与铁壶完美融合,戚祖豪将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他翻阅了大量关于齐文化和齐瓦当的文献资料,陆续拜访了省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并听取了父母的些许建议,花费半月有余,几经易稿,这才敲定《福禄千秋》最终的设计方案。于是,在父亲和工匠师傅的代工下,一把融入了齐瓦当文化的创意铁壶出炉了。
瓦当俗称瓦头,即整片瓦的头部,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戚祖豪设计的《福禄千秋》铁壶的壶身就是以齐文化中的半圆瓦当为型,取齐瓦当《福禄万岁》和《千秋万岁》原拓“千秋”二字作为纹样,雕刻于壶体一面,寓意“福禄千秋”;另一面雕以父亲戚平川的手书“不求其全得千秋”,让人领悟“凡事,全则半,半则全”的人生哲理。壶盖使用象征吉祥如意的灵芝形状,提手嵌入古“齐”字,图案精巧,彰显我国古文字之美。同时,《福禄千秋》铁壶还采用了家族“齐缘堂”品牌独特的连体半把提梁设计和纯植物防锈特色。
特色鲜明的创意铁壶《福禄千秋》一举拿下两项山东省级大奖,这完全在戚祖豪的意料之外。“当时是下午两三点左右,我正在外面写作业,妈妈发来消息说我获奖了。”少年欣喜不已,久久不能平复心情,因为来参赛的基本都是全国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所以压根没想过自己能获奖。他当即拿出自己的设计稿纸,反复琢磨了一两个小时,一遍遍地审视自己的设计过程,思索可改进之处。《福禄千秋》的半圆形壶柄采用了姜太公钓鱼的设计,为了防热做成空心,所以主体比较薄。但是一把好的铁壶,不仅具有养生、观赏和收藏价值,还可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戚祖豪就想,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不小心碰了,薄薄的壶柄能撑多久?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征得父母同意后,重新在壶柄根部进行了加固调整。
后来,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知道了戚祖豪获奖的事情,还邀请他分享心得。静下心来,戚祖豪觉得这是对自己人生的激励,不能被骄傲麻痹。他也计划长大后“考公”,从事有关文化传播和传承等方面的工作,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然,这也是父亲戚平川对孩子们的期许。
代代传承,获奖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事
“无论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自己是铁壶传人”
“我特别希望我的俩儿子能接班,把铁壶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世界都认可、使用我们中国的铁壶。”戚平川规划的未来,是一家四口、两代人的传承“接力赛”。
“泡茶有百器,唯有铁壶好”,坊间流传用铁壶煮水,甘甜补铁,能够产生“山泉水效应”。专注铁壶制作25年,养生也是戚平川一直追求的健康理念,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对每个购买铁壶的客户的长远健康负责。为此,戚平川极力建议大儿子戚家豪大学报考中医专业,让他从中医角度发掘铁壶的养生作用。学医期间,戚家豪了解到中药五加皮的果胶附着力特别强,便提议父亲用五加皮改进了铁壶防锈技术。
“无论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你是铁壶传承人之一。”这是戚平川时常给孩子们讲的一句话。工作后,戚家豪也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奉献”给了铁壶,他和父亲共同设计的养生铁壶还获得了2020年山东非遗+旅游文创大赛一等奖。采访时,戚平川时不时会提到几件获奖作品,获奖似乎是他们家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不过,戚祖豪首次参赛就一举拿下两项省级大奖,这是戚平川全然没有想到的。
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可谓全国美术行业的大比武,来自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一线工艺美术界大师、精英以及专业院校的师生都会参加,参赛者几乎都是成年人,且从业年限均在一二十年甚至30年以上。“因为我们这里是陶琉之乡,还有桃木、泰山玉等,所以工美行业的人才挺多,这也导致山东工美人才竞争比较激烈。”戚平川解释道。也是在这场比赛,戚平川在2022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的山东省“荷花杯”金奖作品《清风荷韵》系列,再次获评“山东工美”年度精品一等奖。像戚平川一样,工艺美术从业者一般都会拿着自己的佳作到一年一度的工艺美术博览会参赛评奖,但是戚祖豪荣获的创新奖不仅需要有创意,还要具备特色,奖项稀有,获得难度也更大。
近四五年来,戚平川陆续参加了各式各样的工艺美术大赛,“但凡是与专业对口的大赛,不管是全国级还是省级,我的铁壶作品都能取得不错的名次”。从设计、制作到精磨,每一把铁壶都融入了戚平川的心血和审美,他也荣获了淄博金牌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
历史悠久,中国铁壶已有2000多年历史
90%以上的日本铁壶都在中国做代工
从普通铁匠到省级非遗传承人,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铁壶已经成为戚平川人生中最亮眼的一个标签。
说起与铁壶的渊源,大概要追溯到戚平川曾祖父生活的那个年代。曾祖父是村里的铁匠,祖承明清传统制铁壶手艺,主要做一些农用工具、生活用品等铁器。1946年,爷爷又创下了“齐缘堂”品牌。在长辈们耳濡目染之下,戚平川对铁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起初,戚平川在奎山陶瓷厂做模型工时,偶尔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学习,他就跑遍各省市收购老铁壶。但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40年来铁壶处于一个尴尬期,一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铁器成了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二是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导致铁壶产销日益下降。“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具备养生功能的铁壶又重新回到我们生活当中。”从那时起,戚平川就开始潜心研究铁壶制作。
铁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战国时期,曹植诗句“豆在釜中泣”中的“釜”就是用来煮水的铁器,铁壶就是由釜演变而来的。到了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时将铁壶带到了日本,后来一些日本和尚来我国交流时也对铁壶颇感兴趣,故而再次流传到日本。在日本工匠多年的精心打造下,铁壶慢慢就成了专用茶器。
日本铁壶制作比较注重造型和工艺,一直追求完美。自打戚平川接触铁壶以来,各方面受日本铁壶影响颇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冶铁技术和熔炼工艺大幅提升,国内铁壶制作工艺不断突破,防锈、装饰等技术都已经远超日本。“日本铁壶制作虽好,但他们墨守成规,惯于运用非常传统的制壶手艺。所以,90%以上的日本铁壶都在中国做代工。”戚平川说,无论是品牌价值还是设计创意,中国铁壶都一定会超越日本铁壶,“如果我这一辈完不成,那就让下一辈超越日本铁壶。”
好在近几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铁壶渐渐被重视起来,2022年11月份,山东龙泉铁壶不仅正式获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列入山东省区域品牌成为“山东手造”。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铁片,在经过炉火的百般淬炼后,已经悄然成为龙泉镇响当当的“文化名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工艺繁复,用心做好每一把铁壶
突破制作瓶颈,独创无害原生态纯植物防锈工艺
龙泉铁壶的制作工艺极其繁杂,需经过画图、制模、注铁、烧制、取坯、除渣、雕刻、防锈等30多道工艺,前后需历时3个多月才能做成。
如何才能做出一把好壶?戚平川觉得,铁壶制作除了要有好的构思之外,更需要有严谨的制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为了提升并完善自己的制壶工艺,戚平川曾多次前往日本和福建、山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传统铁壶一直采用分体式或连体式工艺技术,而现在的铁壶制作工艺首先要在技术上打破条件和思路限制。2014年,戚平川率先独创了油砂制坯的生产工艺,把铁壶的成品率从30%提高到80%以上,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大大降低成本。另外,防锈工艺一直是铁壶最大的制作瓶颈,传统防锈工艺是采用化工油漆,喷涂覆盖铁质来防止生锈,这会导致在煮水过程中对水造成二次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2016年,戚平川独创了原生态纯植物防锈处理技术,采用桑葚和中药五加皮,再加上不同的茶叶一起经过长时间蒸煮形成果胶,使之有效附着在壶器表面,再做固化处理以达到良好防锈作用。“制壶过程中不接触、不使用化学物质,保障了铁壶煮水的安全性。”此外,由于铁壶煮水沸点非常高,容易从壶嘴往外喷水,制壶经验丰富的戚平川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进,使原本只能注入60%水量的铁壶,即使灌满水煮沸也不会再喷水。
制作铁壶对个人要求非常高,心灵手巧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戚平川看来,铁壶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所有工艺相糅合后才能体现出铁壶的整体美。“每个环节都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出一把好壶。”铁壶对他而言,不单单是一件作品,更是传递健康的艺术品,是他投入全身心追求一生的事业。“我只是一个制壶工,通过铁壶传递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让铁壶更具时尚化、实用化、使用群体更加年轻化是戚平川下一步的目标。无论是铁壶的使用功能还是外观造型,未来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去不断尝试和改进。不过,戚平川觉得,眼下最紧迫的事还是要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收徒授艺,开办4000件藏品的铁壶博物馆
希望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制壶手艺
在淄博市龙泉镇,像戚平川这样的铁器锻造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多,但整体年龄都偏大。为了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戚平川平时会有意培养年轻人,让他们从一些简单的工艺设计着手,慢慢培养兴趣。
每年,戚平川都会开设培训班,收徒授艺,今年他又亲自带了7个徒弟。这么多年来,他对每一批学生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铁壶首先要有耐心,不能碰到很累的工艺就打退堂鼓”。其实,对于制壶匠人来说,一开始并不要求每道工序都要做得特别精,但是每道工序都必须要会,只有知悉每道工序的难点,才能设计出一把完美的铁壶。“但是,铁壶制作周期漫长,翻模、注铸、窑烧等工序又脏又累,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进车间尝试。”戚平川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适合了快节奏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深入体会传统工艺的魅力,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铁器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很多匠人会手艺但不会营销,这也导致很多传统工艺后继无人。传统的家庭式手工作坊从制作、销售到售后都是一个人在做,工艺单调又太小众化,销路也成问题,因此很难长久干下去。前几年,戚平川的几个徒弟也都干不下去,无奈改行。2018年5月,戚平川申请成立公司,聘请专业人员负责销售业务,基本解决了学徒的后顾之忧。“我和我的学生说,铁壶做成以后可以统一销售。”
为了弘扬铁壶文化,戚平川还拿出自己多年来收藏的铁壶,开办了龙泉铁壶博物馆。博物馆位于龙泉镇韩庄村,占地1000多平方米,馆内随处可见菱形、方形、圆形等造型的铁壶,是目前世界上铁壶存量最多、品种最全、年代跨度最长的铁壶展馆。博物馆还会不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参观,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铁壶文化和制作工艺。
“博物馆现在有4000多件展品,绝大一部分是我多年来的收藏或是和同行交流得来的,还有很大一部分铁壶是我们这么多年自己创作和给客户代工的作品展示。”早些年幸得家人支持,戚平川才能仅靠挣来的那点微薄工资从各处买来不同款式、不同年代或是有收藏价值的铁壶。“我最大的动力就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特别是我爱人,否则走不到现在这一步。”
一家四口,两代传承人,铁壶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还有自豪和荣耀。闲暇之余,戚平川就在想,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造福更多人的文化项目,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铁壶制作工艺能否成为更多家庭养家糊口的手艺呢?为此,戚平川一直以来都在一点一滴践行着,努力着。
供图/戚平川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静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