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出国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世界各国艺术名家的珍品?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高精度复制的世界名画进入了许多展览,满足了人们的这一愿望。一方面这类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艺术普及,吸引了为数不少的观众;另一方面,名画复制品屡登“大雅之堂”也引发不少争议——有人认为无法“一睹真容”就失去了走进展厅看画的意义,复制品的滥用也有损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权威性以及消费者利益。
名画复制品跻身众多展览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梵蒂冈博物馆的拉斐尔壁画《雅典学院》,敦煌壁画《九色鹿》……在近年来京城举办的许多展览中,国内外诸多名画以高保真复制的形式亮相展览。上海东一美术馆正展出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览中,由于波提切利最重要的《春》与《维纳斯的诞生》两幅原作不能离开意大利佛罗伦萨,展览在乌菲齐美术馆的特许授权之下,采用最新科技与手绘结合的方式,以1:1尺幅高仿还原制作了这两幅名作,弥补了原作无法出国的遗憾。
除了国外珍贵展品,部分脆弱的古代绘画也借由影像复制等方式与观众相见。此前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历代重要画作,是国内藏品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绘画珍品的一次集合汇聚。虽然展览展出的不是原作,却为观众一览中国历代绘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不少展览曾因为展出复制品画作而引发争议。观众吴先生直言,一些商业展览对展品信息的标注不清晰,有混淆真假作品之嫌。“尤其是既有真迹又有复制品的展览,看宣传以为都是真迹,实则复制品居多。”观众林先生则表示,对于不可能出国展出的国外展品,展方经过授权进行高品质复制,自己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在展厅里也可以近距离看大尺幅复制品的细节,听到详细的讲解。但是重要的是票价要与展品水准相符,我不能接受的是复制品展收原作展的价钱。”
展出复制品应是无奈之举
对于策展中大规模使用复制品是否合理这一问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表示,复制品分很多种类,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比较多的是通过高精度印刷手段呈现的复制品。复制品作为一种教育资料,对于公众了解艺术的发展和历史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一些特别珍贵,展出条件要求特别高,或者已经佚失的作品,在无法展出原作的情况下,可以用复制品来替代展出,使展览更加完整。”
“一般来说,一个展览不适合用大量的复制品,因为复制品会失去很多原作上重要的信息,有艺术方面的,也有历史方面的。艺术作品除了形和色之外很重要的是质感,这一点复制品很难达到,还可能对观众产生误导。”李垚辰谈到,如果确实要用复制品做展览,不能仅作展示,而是要加入美育知识,通过不同时空作品的联结,启发观众对于艺术与历史的深入认识。
“观众来到美术馆和博物馆,是奔着欣赏原作之美来的,我认为以名家作品展览的噱头大规模展出复制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说,高清复制的名画,与原作有天壤之别。“数字高清复制画,制作得再逼真,也是光滑的喷绘平面,失去了原作的物质性、空间性。原作所拥有的气韵,是任何精细制作的复制品都无法比拟的。”
复制品展陈亟需进一步规范
目前,不同展览主办方对复制品的标注做法不一。记者日前在某文艺复兴主题的展览中,发现复制品的展签上并未标明其复制身份,只留有原作名称与创作年代,有误导观众之嫌。在魏祥奇看来,展览对复制品的使用应当受到严格限制与规范。“在非常有必要的情况下,比如重要艺术家的大型回顾展中,一件遗失的又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可以用复制品作为辅助的资料进行展示,其展示方式不能像原作一样装裱,要与原作拉开距离,还要有清晰的标识,让观众一下就知道这是印刷品。”
在部分商业展览中,复制品对原作的色彩、质感还原度不佳,引来观众吐槽。李垚辰认为,展览应标注复制品的来源和精度,通过提供足够的信息让观众对其还原度所判断。“无论是展出原作还是复制品,展览主办方都应该精益求精,给观众献上最好的视觉盛宴。对低劣的复制品进行包装,以世界名作的噱头进行营销的展览,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伤害观众的情感,损坏行业的信誉,对于艺术行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尽管复制品能让观众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审美价值,与千里之外的名画“相见”,但是原作的价值仍然不可取代,让复制品在展览中“挑大梁”“唱大戏”要慎重。业界呼吁对复制品的展陈进行规范引导,同时通过引入更多优质展览资源,满足人们对欣赏世界文化艺术佳作的期待。
记者/王广燕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