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湖看新疆|艾德莱斯丝绸发源地依托丝绸致富 村民:以前买不起 现在买不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7 17:08

艾德莱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新疆,用艾德莱斯做的衣服更是被当地女性看作最贵重的礼服。位于和田的吉亚乡是艾德莱斯发源地,从上午八九点钟开始,此起彼伏的织机声就陆续在村民家中响起。当地村民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织机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工具,依靠帮附近工厂加工艾德莱斯,现在的他们也能穿上艾德莱斯丝绸做的衣服了。

“吉亚乡的村民几乎人人都会织艾德莱斯,但之前,村里人靠这个为生的却很少。”说起为何艾德莱斯有价无市、很少人靠它赚钱,当地村干部告诉北青报记者,艾德莱斯虽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因为它的工艺复杂、成本高,且生产多为家庭式手工生产,导致大部分村民对耗时费力去制作艾德莱斯售卖失去了兴趣。

近年来,随着北京对和田帮扶政策的落地,乡里为数不多的艾德莱斯企业逐步壮大了起来。据当地一生产艾德莱斯的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家族世代人都在生产着艾德莱斯,一直到几年前,“厂房”都还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几年前,在北京的支援下,小作坊成了当地的龙头企业,有了不同程序的生产车间。厂里手工生产艾德莱斯的员工也不只有家族成员,还有乡里的村民。

每天上午九十点钟,三十多名村民忙完自家的农活后,就会陆续来到厂里上班,有的人负责纺丝,有的负责染色,还有的负责纺织。在捆丝车间,北青报记者看到,三四名村民早早就在车间里忙起手上的活。一名村民说,他已经在厂子里工作几个月了,“以前我是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后来看乡里生产艾德莱斯的产业越来越好,加上我本身就对这个很感兴趣,就开始到厂里跟大师傅学习如何织造艾德莱斯了。”

除了厂内有“织造好手”来上班外,工厂还将用机器生产艾德莱斯的工作包给了村民。一企业负责人说,他们会给村民提供好染完色的金丝,村民拿回去之后就可以在家用电动的织机加工艾德莱斯了。

“以前我们乡下的女人是很难找到工作的,只能在家赋闲,现如今,女人们在家中整理家事的同时,还能织制艾德莱斯补贴家用。”当地村民告诉北青报记者,差不多一个月他们可以比之前多赚2000多元。“以前我们是没钱,买不起艾德莱斯穿,现在我们是有钱了,但是因为艾德莱斯,尤其手工制造的艾德莱斯卖的太好,变成买不到艾德莱斯做的衣服了。”该村民说,现如今,他们乡生产出的艾德莱斯广受欢迎,虽然他们不参与销售,但是也知道,艾德莱斯除了新疆本地人在买,现在在网上销售后,其他地方的人也很喜欢。

吉亚乡副乡长阿孜古丽·阿卜来提说,纺织机进入村民家中,收入提高后,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也比之前多了,家庭关系也更加和睦。据介绍,目前吉亚乡从事家庭式艾德莱斯生产的共有668人,全乡共有电动艾德莱斯织机603台,技术人员470人(部分人员身兼多职),其中织布443人、图案设计136人、印染人员141人。艾德莱斯月生产量可达2.62万匹、月收入210万元、纯收入123.78万元。除个人外,全乡从事艾德莱斯行业企业8家、合作社3家,经纪人/法人11人,成员110人,带动就业184人。现有艾德莱斯织机162台,其中木制手工纺织机10台。企业、合作社现有从事艾德莱斯技术人员109人(部分人员身兼多职),其中抽丝2人、纺织77人、印染18人、图案绑扎12人、人工织布10人。月生产量1.02万匹、月收入53.1万元、纯收入29.18万元。从事艾德莱斯丝绸商铺10家,带动就业20人。

未来,吉亚乡将继续探索“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弱劳动能力人员参与桑蚕养殖,通过系列帮扶,打通增收致富路。同时结合“三资清理”工作,将部分闲置厂房改建成烘干房、桑蚕厂房,引导桑蚕产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探索艾德莱斯丝绸新产品、新工艺,将艾德莱斯文化融入生活中,鼓励企业勇于创新,将艾德莱斯丝绸制作成演出服、礼服等衣物,逐步走上时尚新潮。此外,吉亚乡还将以大漠胡杨文化、艾德莱斯丝绸文化为依托,将艾德莱斯丝绸从单一手工生产、销售向产品展示、技术培训、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升级转变,努力打造丝绸博物馆、展览厅等非遗传承馆,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夯实基础,不断促进乡村文明。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天琪
编辑/王朝
校对/李建良

最新评论